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电视散文代表作品论
作者:徐清枝
二、典型塑造与纪实叙事。《屋脊》有故事有典型。军旅作家王宗仁说:“(这部片子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和故事相结合,以人物为主。每一集里面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讲述个人故事,塑造军人群像是《屋脊》的特点。几十万高原军人每人都是一部书,他们站着是一群雕像,倒下就是一条路。无数个典型采用细节和小故事加以表现,有时还只是一个特写、一个身影、一个动作,一张遗像,但这些片断却凝聚成了“青藏线精神”,他们的青春、生命、智慧、亲情与青藏线连在一起向前延伸。这些人物呈“点式”分布,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以恰当的姿态点缀其间,构建一种意境或暗示一种思想。人物之间没有紧密地联系,散点式的人物表现弱化了形象的连贯性、整体性,不再具有“人”所有的客观性、复杂性、丰富性。人物形象的符号化、片段化处理的目的只有一个:突出和强化他们性格与外在特征里能够与作品主题吻合的那部分,表达一个主观的情感形象。因此《屋脊》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成为意义的载体,完成了他们所背负的主观单向抒情(正面歌颂)使命。
《屋脊》的另一成功在于纪实叙事带来的力量。军旅作家王宗仁说:“(这部片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历史性……它里面有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对于历史,不论史学家的考证、还是文学家的描述、艺术家的再现,都会被以是否真实来加以考量。《屋脊》采用大量的数据、珍贵的文字史料、影像(照片、镜头)史料以及历史见证人的陈述来达到纪实的效果,给观众以信服和感动。导演高立民说:有的“史料镜头特别珍贵,很多是第一次披露”。在《屋脊》中,没有电视剧一气呵成的连贯故事,但却有感人至深的真实,细节不需要虚构,人物不需要演员,情境也不需要设计,这就是散文真实叙事的力量,它带给观众的不是停留在标语性和口号性的“奉献精神、英雄主义”上面,而是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这样一种纪实风格在《N917次列车纪行》、《光明》等作品中再次得到呈现。
回头再来看这些作品,不论粗糙还是精致,它们都代表着创新,都将成为电视散文创作不同时期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在我们潜心总结电视散文创作积累起来的经验时,我们看到了探索中的弯路,前进中的走向。随着电视散文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仍需跟随着对它做出更加深入、细致、专门的研究。
徐清枝,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