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电视散文代表作品论

作者:徐清枝




  这部作品有几个突破点。一、创作题材和理念的突破。修路题材,是以往电视散文作品没有着力表现的,导演高立民说:“这样的题材,对电视诗歌散文既是一次补充,也是一次拓展”。的确,电视散文表现军旅生活的很少,即使有也由于体裁的限制,只能表现一个片段、一点感想、一丝情绪,如《无名烈士祭》、《大别山情怀系列》。应该说这是军事题材的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屋脊》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其独特的创作理念——立足于表现“人性的高贵”,那种“除却生命禁区你无法体验和感受的神圣与奉献”,把宗旨定位在讴歌和平时代军人们的“青藏线精神”——牺牲了正常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和利益,与严酷自然(青藏雪原、荒山、寒风)顽强抗争,与生命极限(高原缺氧)生死搏斗的革命军人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对军人们生存环境的观照、心理情感的揭示,反映他们的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屋脊》里的许多情节和画面,如凿冰、砸石头、推车、吃馒头、支帐篷、抢修通讯线等无不张扬着这种精神,这样的内容用通常意义上的一个几分钟的单篇散文作品单一的结构形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这部片子又突破了以往电视散文短小精悍、清新幽雅的模式,采用了纪实及系列片的形式,气势宏大已经无异于一部电视专题片或电视剧,呈现出电视散文的新的走向。一位网友也如是评论说:“看到由你们(中央电视)首播的《屋脊》,为你们由私己的内心走向历史的宏阔和责任的崇高,为你们电视手段由单一的飘逸走向厚重而高兴。可以欣慰地说,这是方向。”
  
  二、典型塑造与纪实叙事。《屋脊》有故事有典型。军旅作家王宗仁说:“(这部片子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人物和故事相结合,以人物为主。每一集里面有人物、有情节、有细节”。讲述个人故事,塑造军人群像是《屋脊》的特点。几十万高原军人每人都是一部书,他们站着是一群雕像,倒下就是一条路。无数个典型采用细节和小故事加以表现,有时还只是一个特写、一个身影、一个动作,一张遗像,但这些片断却凝聚成了“青藏线精神”,他们的青春、生命、智慧、亲情与青藏线连在一起向前延伸。这些人物呈“点式”分布,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以恰当的姿态点缀其间,构建一种意境或暗示一种思想。人物之间没有紧密地联系,散点式的人物表现弱化了形象的连贯性、整体性,不再具有“人”所有的客观性、复杂性、丰富性。人物形象的符号化、片段化处理的目的只有一个:突出和强化他们性格与外在特征里能够与作品主题吻合的那部分,表达一个主观的情感形象。因此《屋脊》中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成为意义的载体,完成了他们所背负的主观单向抒情(正面歌颂)使命。
  《屋脊》的另一成功在于纪实叙事带来的力量。军旅作家王宗仁说:“(这部片子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历史性……它里面有非常珍贵的历史镜头”。对于历史,不论史学家的考证、还是文学家的描述、艺术家的再现,都会被以是否真实来加以考量。《屋脊》采用大量的数据、珍贵的文字史料、影像(照片、镜头)史料以及历史见证人的陈述来达到纪实的效果,给观众以信服和感动。导演高立民说:有的“史料镜头特别珍贵,很多是第一次披露”。在《屋脊》中,没有电视剧一气呵成的连贯故事,但却有感人至深的真实,细节不需要虚构,人物不需要演员,情境也不需要设计,这就是散文真实叙事的力量,它带给观众的不是停留在标语性和口号性的“奉献精神、英雄主义”上面,而是内心的震撼和感动。这样一种纪实风格在《N917次列车纪行》、《光明》等作品中再次得到呈现。
  回头再来看这些作品,不论粗糙还是精致,它们都代表着创新,都将成为电视散文创作不同时期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具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在我们潜心总结电视散文创作积累起来的经验时,我们看到了探索中的弯路,前进中的走向。随着电视散文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仍需跟随着对它做出更加深入、细致、专门的研究。
  徐清枝,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院教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