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反思—实践”式美学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张玉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示范性和范导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的内容时,要有意识地作出示范,讲清论证问题的思路,分析和综合问题的内在矛盾,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独立自主地进行反思。为此,我们在《美学教程》教材和课件的基础上设计了每一章节的主要问题的概念、组成要素、解决思路(见附件2)。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给学生思维方式,而不是教给学生固定的答案。这就是:1、概念明确。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是反思的基础。比如,美学、美感、感知、表象、联想、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学范畴、审美教育等等概念都必须做到清楚明白。2、纵向考察,即历时性的思维。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都应该进行历时的考察,了解中外美学历史上的具体考察、观点和学说。一方面借鉴来作为自己思考的基础材料,另一方面批判地学习中外伟大美学家的思维方法。比如,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感产生、美的本质、艺术本质、美学范畴、审美教育等等问题的历时性的观点和学说,要讲清楚它们的来龙去脉、功绩和局限。3、横向考察,即共时性的思维。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都应该进行共时的考察,把每一个概念、观点和学说之间的关系清理清楚,在比较中来鉴别,在比较中来看差别,从而决定自己的运思路径。比如,从实用关系、认知关系、审美关系、伦理关系的横向比较中来看审美关系的特征,从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喜剧性与悲剧性的比较之中认清每一个美学范畴的内涵与特征,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比较之中谈明白美育的目的、手段、特征等等。4、开放性思维。它要求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都应该进行开放的考察,充分明确它们在不断的开放之中揭示真理,而任何一种观点和学说都不可能终结真理,只是开放了通向新的真理的道路。比如,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关于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悲剧理论、美感和艺术起源学说等等都在不断演进,没有任何一种观点、学说、理论能够终结真理,即使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也是在批判继承一切优秀的过去理论遗产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而且只有与时俱进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5、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它要求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都应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精神现象,审美和艺术不可能是单向度的、线性的、单一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概念、观点、学说,它对这些现象的每一种分析都只能是多层次的、网状的、立体的结构,所以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考察就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比如,美的本质、美感的构成、艺术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学范畴等等都必须进行这样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考察。6、系统性思维。或者叫整体性思维。它要求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都应该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考察。也就是说,当思维把一个美学问题分析为各种各样的组成要素以后还必须把它们最终综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因为任何事物和现象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我们把美的本质问题从本体论、认识论、发生学、现象学等等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分析以后,还必须给予它一个完整的界定,不然的话就不可能把握“美的本质”的系统和整体。总而言之,这些具体的思维方式还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元方法”的统帅下才能够发挥它们的具体作用。因此,最终我们的美学教学就可以通过美学的课堂教学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
第三个环节:运用。这就是要运用经过反思的概念、思维方式来具体分析我们所提出来的形形色色问题。
这种运用可以有三种主要途径。1、课堂提问。因为课时的限制,这种途径只可以在复习旧课内容、讲解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进行,不宜占用过多的时间。2、课堂讨论。这种途径对于特别重要的而又歧义纷呈的问题,比如,美的本质问题,可以选用。我们一般在每一次美学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了2-4课时的讨论,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不过,一定要组织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写好详细的发言提纲,安排学生干部主持讨论会,要准备好重点发言人在开头或中间冷场的时候即使出场,防止浪费时间。3、课外交流。可以组织课外美学兴趣小组进行这种运用性活动,培养学习骨干;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讨论,有可能还可以开通一个“美学对话”的网站,至少可以利用Email,QQ,BBS等等进行交流讨论,以加强学生的思考和运用理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这就是要把反思和运用环节的成果具体化,体现为对某一个美学问题的解答。这可以表现为小论文、学年论文、文学评论、影视批评、美学随笔等等文章的写作或发表,或者办黑板报美学专刊、美学小报等等,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以及现实生活、文学艺术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都可以发表学生们的意见,以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个环节:理解原理。这是又一个反思的过程,就是对于课堂上学过的美学基本原理经过理论的初步反思和运用的实践,回过头来进行思索,或者叫做“反刍”,达到对于每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都能够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解”。这样就可以防止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基本原理作为答案搬到试卷上的“死学”,而做到“活学活用”,独立思考,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发自己的感悟,立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本课程的成绩考核时采取“限时、当场、开卷、独立完成”的方式。这样实验的多次结果,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在“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做到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1、发挥教材的主导作用。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授、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依据。在一定意义上,教材就是教学的根本。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在我校文艺学系列教材建设的过程中由主讲教师张玉能教授主编了《美学教程》。这部教材,积累了张玉能教授20多年美学研究和教学的经验,集中了中南地区几所高校的专业人才及其经验,编写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有利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尤其是,为了适应“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在教材中具体规定了教学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拟出了相关的参考题及其参考答案,还指明了一些必要的参考书目,而且主要是一些历代中外美学家的经典原著和权威的美学史著和论著。这些都围绕着主要的美学问题来安排,给学生的“反思—实践”起着主导的作用,促进着“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2、注重教学课件的辅助作用。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我们在实施“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时候也充分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学。我们在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制作了“美学与东方美学”教学课件,把《美学教程》教材之中的主要内容都反映出来,并且加上了直观形象的视频和音频信息,更加有力地促进着“反思—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也更好地体现了美学教学的审美教育的性质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