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用作文题撞击出学生构思的灵感火花

作者:常小鸣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难题,在这些难题中,首要的难题是“没有东西写”;其实,“没有东西写”只是学生的一种错觉,学生是有个性、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对社会生活和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也都有一些自己生活内容的积累,他们怎么会“没有东西写”昵?学生觉得“没有东西写”,大致有几种原因:一是有的内容自己印象深,但觉得不一定典型,不一定可以作为写作文的材料:二是碰到的事情较多,头绪繁乱,较为琐碎,不能很快从这些材料中理出头绪,找到较完整、有个性、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三是生活内容较为简单平常,自己的感受能力较差,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较少,有的内容早已被大量的庸常琐事所湮没,要找出一些材料写作文实在有难度:四是观察能力较差,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具体细致,脑子里只有非常模糊和笼统的印象,到了写作文时,当然觉得脑中一片茫然;五是有的生活内容当时有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内容都泛化到无意识结构之中,渐渐淡忘了,因此写作文时也会感到没有材料写。
  因此,学生写作文时感到“没有东西写”,说到底,还是观察能力、感受能力、比较鉴别材料的能力、选择材料的能力较差导致的。
  学生既然有生活,但又“没有东西写”,这就向写作教师提出了挑战:要帮助学生找到写作材料,帮助学生构思作文;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个重要之点在于,教师要对作文题进行深入研究,善于用作文题激活学生思维,在思维活跃之时打开学生思路,在受到肩迪的时候撞击出构思作文的灵感火花,在感受、体悟、比较之中找到合适的写作材料;写作教师不仅是擎火者,举起思想的火炬照亮学生在作文之路上的前进方向,写作教师还应是激活构思作文灵感的点火者,用作文题做为火把,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构思之火。
  
  一、作文题要新颖
  
  我们曾听到许多大、中、小学生谈他们的苦恼,他们说,一到上作文课,老师把作文题朝黑板上一写,让学生写作文;这些题目一般是:《暑假中的一件事》、《我最熟悉的人》、《游玄武湖》等等。这些作文题早在四、五十年前,南京市中小学生就在用它们写作文了,可谓“几十年一贯制”;特别是《我最熟悉的人》,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学生反映,他们写这个题目写了二十多次,这位同学说:“我写《我最熟悉的人》,先写爸爸妈妈,再写姑姑姨姨,再写爷爷奶奶,再写表哥表弟,从最熟悉的人写到最不熟悉的人,我的作文还是没写好”。
  上述作文题的最大弊端就在“陈旧”。题目应是全文的“题眼”,应该有最能引起人兴趣,最能引人思考,最能显示某一段生活内容的特点,最具引人联想想象的功能,要让学生一看题目就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颖,立刻有“想写”的欲望和冲动,这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兴奋起来,大脑一旦从抑制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大脑内部各种神经通路传达信息的速度才会加快,作文所需要的回忆,再现、辩识、比较、选择、删除等一系列工作才会加速完成;人的大脑总是容易时新颖奇特的事物引起兴趣和关注,而对陈旧、重复、单调的事物容易产生疲倦和排斥,这种疲倦感很容易使大脑神经细胞和神经通道在传递信息时受到阻滞,大脑皮层就会处在抑制的状态,这就会使写作文所需的各种能力不能得到最高水平的发挥,因此想写出较好的作文愿望就会落空。
  笔者曾解读过联邦德国的作文题和日本等国的作文题,他们的作文题全然没有中国某些学校作文题的陈旧和重复,他们的作文题往往比较新颖,如:《如果成吉思汗当年没有统一中国,对日本有何影响?》、《我心目中的英雄》、《在途中遭遇暴风雪》等等。
  借鉴了别国的经验,我们摒弃了那些“几十年一贯制”的题目,设计了一些较为新颖的作文题,如:《同桌的你》、《球迷侃吧》、《××的微笑》、《第三宿舍的姑娘们》等,在学生写作文时,这些作文题一出现在黑板上,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认真思考,后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作文题要具体
  
  所谓作文题的“具体”,一般指题目要小,要实在,要在作文题的中心词前适当地加一些限定词,这样可以使学生容易把握,较快地找到思考的大致范围,以及构思作文的切入点。例如:《暑假里的一件事》这个题目就比较平淡,题目也比较大,学生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材料。如果这个题目改成《暑假中最难熬的一个下午》、《暑假中新结识的朋友》、《暑假的最后一天》、《暑假中打工的那些日子》等等;这些题目显然要具体一些,范围小,内容集中,学生容易产生写作的兴趣,能迅速进入重现、搜索、比较、选择、删除的作文阶段,因为“有话可说”,写起来也就“言之有物”,不空泛、不笼统,一般来说,学生可以写出较好的作文。
  作文题的“具体”,往往和“印象深刻”、“感受强烈”、“内心受到震撼”等因素紧密相关;因为“印象深刻”,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表象比较清晰,写起来才会把过程叙述清楚,一些细节才能写得生动精彩,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因为“感受强烈”,“内心受到震撼”,作文才会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饱含真情实感,作文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在联邦德国的作文题中有这样一些作文题范例;如:《令人毛骨悚然的五分钟》、《在途中遭遇暴风雪》、《第一次单独外出旅行》、《飞机遇险—惊心动魄的瞬间》等等;我们曾在写作课上尝试着用这些题目让学生写作文,事实证明,这些题目对学生写好作文确实起到了激活思维的重要作用。
  后来,我们和学生共同研究设计作文题,学生很有兴趣,设计出的作文题都能让学生产生写作的强烈愿望,如:《血色柿子》、《我一直珍藏着那份工资》、《爱恨母亲》、《街头修车人》等等;许多学生就是因为看到这些作文题,一下子觉得心中豁然开朗,找到了材料,理清了思路,写出了文情并茂的作文,较快地提高了作文水平,他们的作文很快被报刊杂志选中发表。
  写作教师在设计作文题时,除了要考虑前文提到的各种因素外,还要想方法让作文题有一定的趣味性;有趣味的作文题,容易引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让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神秘可怕的事情,在轻松幽默的心态和情绪中,也照样可以写出好的作文来。
  有一定趣味的作文题,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换一种心态,即让心情从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轻松自如的境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紧张的情绪常常会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特别是压抑住了潜意识的活动;而情绪较为松弛的时刻,大脑则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尤其是大脑潜意识的活动较为活跃。此外,大脑皮层的活跃可以使大脑皮层中的神经网络的活动加快,神经元构成的神经通道更加通畅,大脑传递信息的速度也会更加快捷,这无疑对学生寻找作文材料,构思文章,确立中心,安排层段等写作活动的顺利展开,大有裨益。
  为了了解学生对哪些作文题比较有兴趣,我们和学生共同分析了报纸、杂志上的作文题,得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经历过的生活,或者说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完全陌生的生活不可能写出有趣味的作文来:对这些生活中有巧合、揣测,双关、反转等元素的事情和人物,往往可以设计出一些较有趣味的作文题。
  比如,有的同学的父亲就是他的班主任,于是我们就据此设计了一道作文题《那天,班主任把我找去》;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明星乔丹,我们就设计作文题《永远的“飞人陛下”》;有的同学害怕老师,我们就设计作文题《原来老师并不可怕》;有的同学是歌星的“粉丝”,于是我们就设计作文题《无与伦比的歌手》等等,这些作文题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个性也有趣味,深受学生的欢迎,他们用这些作文题也写出了较好的作文,有的同学由于作文题激活了他们的灵感,因此他极为迅速地完成了作文的构思,挥笔写就,一气呵成,一篇篇上乘佳作就这样创造了出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