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杂谈《读书杂谈》

作者:钱理群




  鲁迅自称“很普通的比喻”的,是他所说的“印度故事”。这样的用一个故事,而且是异国故事,来比喻一个道理,自然十分新鲜,而且这样的别一种风采,也可以产生“摇曳多姿”的效果。
  除了比喻之外,鲁迅这一篇演说,在语言上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既然讲“读书”,就自然用了一些有关读书的词语,如“博览”、“泛览”、“专读”、“手不释卷”等,是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的。
  另一个特点,是有许多警语、警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演讲者讲了许多话,真正让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些警语、警句,或因其表达的奇警,或因其含意的新而深,让人时时回想,有时甚至因此在社会上流传开来。这也是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本文这样的警语很多,如“灵魂上挂了刀”,“脑子里给别人跑马”之类。更应引导学生抄录的,还有下面这些警句——
  
  “嗜好的读书——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
  “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成了书橱”。
  “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
  “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而且这都不是有意炮制,而是读书和人生经验的自然凝结。
  
  五、“到这里和诸君相见”
  
  在演说一开始,鲁迅还说了一句话:“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也很值得琢磨。
  于是,我们注意到,在演说中,时时提到“诸君”。“诸君”这个词,今天已经不常用,但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四十年代,却是一个普通的称呼,相当于今天所说“诸位先生”,用来称中学生听众,自然也含有尊重对方的意思。这里不仅显示了演说者与听众的平等关系,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也说明演说者有着明确的“听众意识”:这正是演说的特点,它是主讲者与听众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所以叫“相见”。
  所谓“听众意识”,首先是指“心中有听众”,演说者要理解、揣摩听众的心理,说出他想说而说不清楚的话,这样才能打动他,说服他。比如,如前所说,鲁迅本意要提倡“嗜好的读书”,但他却首先要大谈特谈“职业的读书”,因为这正是中学生听众更为实际的经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谈话——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其实这样的读书,——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而为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做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地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听(读)了这番话,我想,每个听众(读者)都会被打动,因为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它揭示了人们(包括中学生们)真实的读书状态,以至生存状态:我们被“升学、生计”所困,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在“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不仅1927年的中学生是如此,而且八十年后2008年的中学生也还是如此,说不定更变本加厉了。揭示这一点,会让我们感到苦恼,也会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且演说者鲁迅并没有置身其外,他也深陷于这样的苦恼中,也和我们一起追寻“职业和嗜好合而为一”的理想的读书状态,理想的生活状态。这样,尽管他没有用更多的话谈“嗜好的读书”,但经过这一番逼视和反思,已经作为一种理想的,应该努力去实践的读书、生存状态,而深扎在我们心中了。
  
  “听众意识”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听众在听演说过程中,并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倾听者,它的存在本身,也会对演说者的讲话内容、方式,直接、间接,或显或隐地产生影响。我们在前面一再讲到在广州知用中学的这次演讲的听众主要是中学生,当然还有中学老师,这在鲁迅的演说中,是并不多见的。于是,就有了其他演说中并不多见的“请不要误解”这一类的申明和相应的补充说明。这是因为鲁迅深知:中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生命,他们的思维相对比较简单、直线,也就容易对演说者的意思产生误解,而这样的误解有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演说者面对中学生这样的特殊听众,说话就必须慎之又慎,要尽量避免片面性,防止发生误解,有时就需要多说几句话。
  比如,鲁迅在讲了“嗜好的读书”的种种必要与魅力之后,紧接着就说:“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都应该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这样的多说几句当然是必要的。又如鲁迅在提出要多读“课外书”的建议以后,又赶紧声明:“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从这样的申明、补充里,我们不仅看到鲁迅论说的全面、周密,更可以感到,他对中学生、对自己的言说的负责态度。
  或许,这样的责任感,这样的真诚心,是鲁迅这篇对中学生的演说最令我们感动、最让我们深思之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