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唐诗中“寒衣”意旨研析

作者:王永清




  古时大多数妇女不识字,更不识诗,几乎所有闺怨诗都是男性诗人揣摩女性心理所写成,其主题往往表现对战争的厌恶。但这不能说是诗人就反对厌恶战争,诗人在表现建功立业之情时会以男性的口吻,用一种更炽烈的语言,一般就不会用到“寒衣”这个物象了。
  
  四、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但由于旧时信息传递缓慢,所以征夫已经战死,身为白骨,尚不知情的家人还在寄送着寒衣。《吊边人》(沈彬)诗,表现的就是这一幕人间悲剧。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许浑的一首绝句: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家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是许浑的一组以边塞风光和边塞战争为题材的新乐府辞。本诗是同题诗中最短小的一首,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有一位战士,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还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这是一个在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诗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现实。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以少总多”的手法来反映现实,诗人在成千上万的牺牲战士中,选择了一个战士的典型性的情节,即“朝来有家信,犹自寄寒衣”来突出牺牲战士的悲剧,使人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这实际上是对制造这场战争的统治者的无声谴责。诗纯用白描手法,四句诗纯是叙事,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流露出来。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很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朝来有家信,犹自寄寒衣”,令人不忍卒读,也不忍回味,悲剧的气氛很浓。唐代与此诗立意,构思相近的还有陈陶的《陇西行二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以寒衣为物象的闺怨诗往往语浅自然,淳厚简朴,与此相对的是宫怨诗,表现幽闭于深宫中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苦闷心情,往往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如王昌龄《长信秋词(一)》: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迥异的诗风是感情的浓厚真挚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比起怨妇对征夫的思念来,宫女对皇宫的怅怨实在是算不了什么,故宫怨诗中的女主人公往往有闲情逸致细吟慢咏,而“寒衣诗”中的女主人公却是朴实真诚千叮万嘱,因为“情到真时无巧语”。明代顾凝远《画引》云:“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正由于拙没有一丝做作,这就雅了,因而拙之至,也是雅之极,可见拙与雅是相通的。唐“寒衣诗”这种由拙而雅、由雅入拙的现象,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
  
  注释
  [1]欧阳修主编《新唐书·兵志五十》
  [2]孟棨主编《本事诗·情感第一》
  [3]杜甫《后出塞曲》之一
  [4]杜甫《后出塞曲》之三
  王永清,男,教师,现居浙江台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