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对课外阅读的深度反思

作者:段宗旺




  语文要加强课外阅读,这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共识,在新课标中就对7-9年级学生明确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并且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列举了所有中外名著的名称,还建议语文老师可以推荐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及科普科幻读物等。但在目前具体教学实际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这一要求(也许是因为我们是农村学校的原因),真正能自觉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是极少一部分,或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或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或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我对我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平均每天用在阅读上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有阅读的兴趣,但网络小说、武打言情小说、魔幻小说、漫画书则是大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的首选,真正看中外名著的微乎其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现在学生学科特别多,仅就考试而言原先中考只考七门文字学科,近两年又增加了地理生物两科,减负是越减越重,试想想学生有多少自己支配的时间?语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从学生到老师,包括语文教师都不能不怀疑花大量时间在课外阅读上是得不偿失的事情,很不划算。到了初三几乎是语文让路,那对于语文课外阅读就可想而知了。
  其次从考试角度看,虽然许多地区的试卷也把名著的阅读作为考查对象,但就一些试题来看很难达到考查的目的,比如以下近两年中考试题。
  1.《水浒传》中有108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你最熟悉的故事: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此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特征:
  2.请从以下作品中选择一部或其中的一篇,作出评点。
  供选作品:《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你在阅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4.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求。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书名: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印象最深的人物:__________ 该人物形象给你的人生启示:___________
  这些试题看起来很开放,但过于开放反而无法考察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没有读过名著,仅仅凭“耳闻”而无需“目睹”就可以做到。我的许多学生就是如此,没有谁真正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抽象谈“保尔”给自己的启示倒是头头是道,煞有其事。这种考察反而滋生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无关紧要的心态。
  还有些试题太钻牛角尖,学生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但却不一定会做。比如: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杀死西门庆等人后,在墙上写下了哪八个字?我虽然《水浒传》看过数遍,也一时反应不过来,后来想到了“杀人者乃武松也”这七个字,但那“八”个字让我想破了脑子,不得不查资料,这种试题也大大伤害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再是由于现代媒体的冲击。先进发达的媒体本来对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可对语文教学来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例如,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对于普及文学名著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也助长了学生的懒惰思想。四大文学名著均已拍成电视连续剧,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许多人再也不愿意读那厚厚的原著了,因为故事情节已知道,谁还愿意“吃剩饭”?但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读原著,怎么领会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怎么感受它深造厚重的艺术底蕴?
  学生不爱接触课外书,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语文本是一门很有意思、很有味道的课程,却让教师讲得索然无味,一些语文老师死抱课本,寻寻觅觅的断章摘句,课堂还是停留一言堂,满堂灌串讲式的教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春风不到玉门关”,本来是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变成死气沉沉的荒漠。据报载某中学的一次调查,30%的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40%的谈不上有兴趣,也谈不上没有兴趣,只有10%的比较有兴趣。现在有些语文课堂似乎在改革,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纷纷攘攘、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没有了读书、没有了个性化阅读、没有了积累和感悟,语文去“语文化”,时间久了,难免也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麻木不仁。课外阅读是“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语文课尚且如此枯燥无味,还怎能指望他们“兴趣盎然”进行课外阅读呢?看来我们语文老师才是扼杀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杀手。当然,并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有意地扼杀学生的兴趣。但正因为是无意的,才显得更为可怕。
  那么如何解决目前在课外阅读中业已存在的问题呢?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为它牵扯到政策的调整、考试制度的变革、观念的更新,我们只能大造舆论,呼唤改革,热切期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能够更好地有利于语文课外阅读。目前最为紧要的是,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适当的取舍,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新课标推荐书目初中有十多种,有的名著学生在影视里已经“通读”了许多遍,有的离学生时代太远,学生没有多大兴趣,我们不必强求学生一一去读,我们也可以适当选择,甚至不妨采取“投机取巧”的方法。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简装本,对名著进行浓缩,篇幅相当于原著的1/2,内容上基本保留了原著的精华,可以让学生读读。还有一种绘画本,对于初涉名著的学生也是有吸引力的,读读也是有所裨益的。也可以另外推荐一些叫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推荐一些有利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激发想象力而且富有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让学生读他们想读的书。比如一些人与自然方面的科普读物,比如一些精美的散文小说集,我班上一些同学就特别喜欢看《智慧背囊》、《时文精粹》《微型小说选》等,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文辞优美,富有哲理,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课余时间的多少、知识程度及爱好等特点,选择一些真正适合学生的名著来让他们来阅读。
  二是努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阅读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真正的读书之道是让学生得到阅读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对美的欣赏。而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没有目的性,常沉溺于武侠和言情小说,陷于刀光剑影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之中,现在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作家“用身体写作”,加之媒体的炒作,这类作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网络和校园,这对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很有诱惑力,它极大地抢占了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的有限的时间,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难怪当今中学生的生活太平凡,太单调,很容易被一些情节性强的虚幻的故事吸引。其实我们教师也应注意到学生的这一阅读特点因势利导,把名著的一些精彩的情节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欣赏,从而对名著产生兴趣,产生美的享受。比如有一次我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一起赏析《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我把这章回诸葛亮出场的“铺垫”的艺术作了“滔滔不绝”的分析,学生倒听得“如痴如醉”,没想到一些学生居然对《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向我或到图书馆借阅。看来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某个兴趣点——情节来感动他们,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能够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接受,建立科学的读书方法,为学生的灵魂注入精神营养。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的培养,取决于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艺术。大作家魏巍之所以“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就是因为“蔡芸芝老师”的激发,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是要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迸发阅读的火花,那他们的课外阅读就如同“源头活水”滚滚而下,积涓涓细流以成大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