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

作者:邹建军




  
  三、惊异:当代中国文学是“垃圾”?
  
  我们先来看一条材料:“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文章这样说:2006年12月,在国际汉学界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接受记者访问时,突然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等惊人之语,炮轰中国文学。(《文学教育》2007年第1期,第160页)虽然这位汉学家对中国当代的诗歌还比较认可,说有几个诗人还是不错的,比如说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是一些了不起的诗人。面对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这样一个评价,许多作家感到不可理解,一些作家则感到惊异,一些作家则感到愤怒,一些作家则感到好笑。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偏执的评价呢?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们可以从其话语中作一点分析。我想他主要是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说当代中国作家没有或缺失自己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人格,不敢讲真话,不敢讲自己的心里话,因此在世界文坛上往往没有中国作家自己的声音;一个是说中国作家不团结,相互瞧不起,没有能够形成合力,因而在国际文坛上没有地位;一个是说当代中国作家的外语水平差,他说:“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和了解是非常差的,差得很。以前不少作家认为,我们学外语会丰富我们的写作。但是,你问一个(现在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学外语,他会说,外语只能够破坏我的母语。”(《文学教育》2007年第1期,第160页)以此看来,这也许是他低评与恶评当代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原因。这就为当代中国作家提供了一个十分可贵的信息,也为我们观察当代中国作家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视角。有的人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群星灿烂,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许多人都领到过金光闪闪的奖杯。这也是事实,但是不是以此就可以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呢?不能这样看。在世界文学景观正在形成的时代,以一种国际的视角与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正如顾彬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没有多少联系,那肯定不是中国作家的一种优势而是中国作家的问题;因为你外语水平差,不能与西方作家、西方文学界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那你如何融合于世界文学主潮,与外国作家进行平等的对话?如果你的外语水平太差,那你的艺术视野可能就比较狭小,外国的思想与艺术资源就很难转化为自己作品里的血和肉。那也许有人要问,顾彬先生讲的中国作家外语水平差,并且不愿意学外语是不是事实呢?根据我所了解的当代中国作家的情况来看,从高校外语系出身的作家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可以阅读外文原著;从高校中文专业出身的作家,外语水平则较差,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来阅读一些比较浅显的外文原著;没有上过大学的作家,外语水平也许为零。当然,这些作家无论什么样的出身,他愿不愿意阅读外文原著,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认为,无论这位汉学家所讲的情况符不符合当代中国作家的实际,他的意见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当然,他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样的话可能是在比较情绪化的时候讲的,不是一种学术表达,而只是一种意气用事。任何人都有情绪,任何人也都有意气用事的时候。
  
  
  四、起点:外国文学资源的网络化
  
  当代中国作家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为什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呢?其中有一个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了解外国文学资源的问题。并且这种了解的渠道,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说从前我们中国人了解外国文学的渠道非常有限,那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资讯非常发达的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如果我们要了解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只要到书店看一看,成千上万外国文学的译本琳琅满目,凡是著名作家的作品,甚至是选集、文集与全集,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在外文书店,以英语为媒介的西方作家的原版作品,也有相当多;从我们的图书市场来说,外国文学与艺术作品,如果说占据了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的半壁江山,似乎一点也不为过。第二,如果我们的资金有限,买不起那么多外国经典文学名著特别是原版名著,我们就可以到网吧呆上一段时间,到网络上阅读多种多样的外国文学名著。比如我研究美国华裔小说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其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如《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接骨师之女》,都可以在网上读到。第三,中国权威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自1979年开始到现在中国学者发表的关于文学的研究论文,包括外国文学方面的论文;有一个全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文库,关于外国文学方面的优秀论文都可以找到。据悉,现在正在建立“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这些论文可以全文下载,为我所用。第四,国外的许多著名的英文网站,文学作品与研究著作几乎应有尽有;凡是著名的作家,几乎都有其研究性的网站存在,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并且许多也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我们英文比较好,就可以进行阅读与研究。第五,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许多具有原创性的网站,发表原始性的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网络写作首先是从外国来的,许多作品首先是在网络上发表的,许多有名的作家首先也是网络写手;这些年,中国也有不少有名的网络作家与诗人。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今的最新外国文学作品,首先是以网络写作方式发表的,我们也是通过网络才能最先了解与阅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原创性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网络化。
  
  以上事实说明,外国作家作品的传播与阅读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外国文学已经不再只是纸质文本的东西。如果谁还认为读书只有读那些黄皮书,我们只有从报刊上来了解外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成果的话,那他就已经落后于时代了。如果他只是那样办,那么,他所接受的就是比较落后的文学教育,要想成为一个当代作家,也许就只能是缘木求鱼了。历史的事实已经表明,因特网对于年轻一代的改变,要远胜于电与计算机的发明;现在大学生、研究生对于网络的了解与运用,已经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如果我们不能了解网络及其运作方式,那我们也许就会失去立身的可能性。我在杂志做编辑工作,现在再通过寄信来传递稿件而进行论文编辑的话,那显然落后了;如果谁不能运用网络资源与操作网络,他就只有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了。当然,如果说像学报那样的每年出版四期或六期,那还可以靠手工操作;而像一年出版十期以上的杂志,特别是报纸,如果没有网络,也许大部分的工作都没有办法进行。我认为,从外国文学资源来说,所有的外国作家作品,几乎都与网络有密切关系;因为无论是外国文学历史知识,还是相关的理论与观念,都已经在网络上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反映。比如说,我们要想知道哪作家有什么样的作品,要寻找这个作家作品的英文原名,在网上一查就知道;比如说,我们要了解一篇论文是不是具有原创性,只要上网一查相关的内容和关键词,就可以明确的认识到。因此,当今的文学教育特别是文学教育的大众化,不可能离开网络这样一个具有科技性的背景;网络背景,其实这正是一种文化背景。
  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让自己进入网络时代,也有必要以自己的方式让外国文学知识的积累与理论的批评在网上进行。就我而言,最近几年也热衷于探讨文学的网络化与网络的文学化问题,并出于实际工作的需要,相继与相关人士一起建立了“中外文学讲坛”网站、比较文学国家精品课程网站、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网站,并引起文学界与学术界的关注。“中外文学讲坛”作为一个著名的博客,已经发表了二百六十多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对联、评论与论文,也发表了九百多幅艺术摄影,这些作品几乎全部都是作者原创的。创办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而点击率已经将近七万。通过中外文学讲坛,读者们了解了我们想开创一个当代中国的自然山水诗派的独特构想,了解了我们要以关于文学地理学的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开拓新路的宏大构想。中外文学讲坛,其实就是一个有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讲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读者与作者在中外文学交流中发展自己,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外国的文学艺术资源为发展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与批评提供助力。据我的了解,在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网络化方面像我一样地做出种种努力的,不在少数。因此我相信,未来的时代更是文学与网络联姻的时代。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