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外国文学的网络化与文学教育的大众化
作者:邹建军
五、目标:文学教育的大众化
文学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话题。所谓文学教育的精英化,我想主要是针对高校的本科与研究生、博士生层次而言;其实,目前的本科教育已经有大众化的倾向,全民接受高等教育现在还没有实现,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体国民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也有大众化的倾向,有人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下降,这种说法是可以理解的,研究生教育正有一种走向大众化教育的走向。我始终并不认同这样一种看法,即研究生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我认为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种精英教育。以目前的情况而言,在所有的受教育的人口中,能够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其实数量非常小。如果说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的话,那我们的博士生教育则是绝对的精英化。博士生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扩招的说法,那么一个导师带出来的一个、两个博士自然就应当有很高的水平,培育出来的自然就是精英。自然,这是就整个教育而言。
就当代中国的文学教育而言,更有一个大众化与精英化的问题。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外国语言语文学专业,培养教育出来的都是高级专门人才,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更不用说。我认为,专门化的文学教育都是精英教育,不论是从途径、方法与目标而言,都是如此。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第一,在高校进行文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有必要的。华中科技大学早在多年前就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所有的大学生、研究生都要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素质课,只有当人文素质课程的成绩合格,才能毕业。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现在看来,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果一个学理工科的大学生对于文学与文化一无所知,对于论文写作与发表也没有自己的认识与操作性,那他的发展空间就可能非常有限。因此,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文学教育,是必须的与必要的。更为重要的一个事实是,最近一百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学发展史说明,许多学理工出身的人成为杰出的诗人与作家;在世界作家队伍中,学理工出身的人员占到了全体作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真正学文学与语言出身的人从事文学创作而取得成功的,却不是太多。因此,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开设文学教育课程,修满学分才能毕业的规则,是有效的也是有意义的。第二,文学教育大众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高校只是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实现文学教育的大众化目标已经是不可能了,因为高校的师资毕竟是有限的。要实现文学教育真正的大众化目标,非有数种以至于数十种专门的文学教育期刊不可。我们的以《语文教学与研究》为代表的语文教育刊物,以及一些文学与文史知识的普及性读物,肩负着对大众进行文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未来的中国作家素质如何,未来的中国作家队伍整体质量如何,与这一批文学教育期刊的工作密不可分。同时,还有我们报纸的副刊,可以发表许多重要的原创文学作品,也发表一些引导大众如何阅读文学的文章,它们在当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大众化方面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文学教育大众化的真正实现,网络的作用最为重要。据统计,人类历史与文化科技知识的网络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人类历史上所积累起来的大部分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生存与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这些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库。一座图书馆的所有藏书,甚至一个国家的所有藏书,都可以搬到网络上,并得到永久性的保存。因此,对于文学与文化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就成为我们文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第四,利用网络进行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并且成为作家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一种自然方式。许多作家从网络上成长起来,而获得多种多样的奖项;许多作家也是经过网络批评,而成名成家、大红大紫。因此,我们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时也回避其病灶,让文学爱好者在网络上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无论如何,文学教育的大众化是未来的文学创作事业的需要,是未来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事业的需要;文学的精英教育自然也不可少,但文学的大众教育更是一种基础性的工程。

外国文学是文学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网络是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所有的文学教育资源中,外国文学最少应当占有半壁江山;中国自己的文学传统固然重要,但从整个世界来说,中国毕竟只是其中之一;从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来说,中国的历史也只是人类的一个部分。因此,外国文学不论东方文学还是西方文学资源,对于国民的文学教育而言,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顾彬先生的话值得引起我们当代中国作家与文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文学教育的大众化是势在必行,如果没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那就没有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读者,而文学创作队伍也许就没有后继力量;而如何才能实现文学教育的大众化?面对新的时代,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与新的办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网络在文学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途径与方法所不能代替的。毕竟,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网络时代,这是每一个文学教育工作者与文学研究工作者所不能忽略的重要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