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沉重的肉身,黑夜中的澄明
作者:徐 珊
等过了头三个月的反应期,脸色不太憔悴了,我便头一回去广式发廊理了个高价短发;孕妇衫和裙也不能不做,……早晨出门时,仍要问丈夫一声,"这样穿好不好看?""肚子这么大了,还要爱俏?"
阿丙《怀孕好心情》
"肚子这么大了,还要爱俏?"男性的审美视野里,怀孕的女人是不美的,更不用说去体会与洞察不美女人深藏的那种焦灼与不安。不能不说,这种焦灼不安不单单是相貌体态本身的变化,更多的是因为这些变化所导致的对于身处男权中心社会里的自身命运的担忧。对青春貌美的崇拜在我们的感官世界越来越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甜美的嗓音美好的面容性感的身材诱惑着被荷尔蒙驱动的肤浅世界。这样的肤浅世界里,一个如病人一样的孕妇的地位和命运确实堪忧,所以西蒙·波伏娃会感慨:女子的个人生活史和男人的生活史比起来,受生理命运左右的幅度大得多。
尽管,"我们发现在我们人类历史上,客观的=男性的这一公式是站得住脚的"。④但所幸的是,美是主观感受的,而这一主观体验里将无法拒绝觉醒后的女性的主观参与。曾有学者通过对美字的分析,认为美字与孕妇有关。可见,美其实是和尊重生命敬畏人生相连的。怀孕的女人不再如任性少女,不敢忽视作为母亲的责任,会以比珍视自己的存在还要珍视的关爱来对待未来的生命,创造生命的使命让女人成为真正的女人。孕育着生命的女人的美丽已经消解了虚荣的因素,她们用生命的脐血融合新的生命,超越女性自我,无私的母爱来缔结一种属于人类的根深蒂固的情感,这种感情早在女性已经显得有些笨拙的体态、雍容自足的神情中尽然显现。因此,阿丙在《怀孕好心情》里会有这样的句子:"那时候,常看到一位雅静的'大肚子',穿着淡色的孕妇裙,在校园里悠悠地走。……那一种恬淡自然的美,真让人心情好得像乡村里的景色一样。"⑤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个更为客观的事实,挺着肚子的女人可以让自己呈现生命的纯美状态,可以让怀胎十月过得温馨从容,却怎么也逃脱不了最后统一的结局:一个人面对和承受分娩过程中的撕裂生命的无边痛楚与惶恐。
女人的欲望凝结成为痛楚,生命在阵阵痛楚中升华着,乳房流出了雪白的乳汁。没有男人,男人等在世界之外。没有肮脏、羞耻。血从下部静静地流出,冲洗着产楼;只有呱呱坠地的哭声,才突然撕裂了密合的夜空。
李蔚红《生命的响声》
孩子,生完你,护士给妈妈缝了二十六针,没上麻药,而妈妈没皱一下眉没发一声呻吟,你明白妈妈心里这种痛苦已经能承受么?
冯秋子《婴儿诞生》
孩子出生的那天我终生难忘。我从头天晚上开始疼痛,到第二天下午阵痛,又从晚上九点没停声地喊到夜里一点。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撕裂。候产室里只有我和妈两个人,我抱着她不停地变换着姿势,不知是站,是坐,是蹲,是卧好。妈陪着我一身接一身地出着汗,和我一样衣服全粘在了身上,腾不出一只手来擦把汗。时间长得好像再也过不去了。我除了喊,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那以后的好几天,我还不能说太多的话。这是我从没遇到过的状态……我第一次没有任何退路。有一个瞬间我看着床边的窗户,是三楼,窗子开着,我就真的迈出了一条腿。我是这样的人,我从来不肯在一开始就承受现状,我不大考虑后果。妈死死抱住我,使着全身的力气,和我共同经历着那一刻。我不知道时间是怎么过去的,我终于进了手术室。又等了很久,除了我的喊声,外面一片寂静。几个人开始围在我身边,我听得清,但想不清她们在说什么,知道剪子嘎吱一声剪开了肉,我没反应,有一种更大的疼痛使它不算回事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正在离开我,我使着全身的力气,我感觉就要完了……
尹慧 《我和母亲之间》
如此大胆的自我袒露,将痛苦呈现,既是生命的一种自我梳理,同时也让观望者与自身分担,在分担与袒露之中,痛苦也被消解开来。对于分娩过程中生命的撕裂与巨变,叶梦的《创造系列》、池莉 《怎么爱你也不够》、方方《这段经历无法忘怀》、叶广苓《为人之初》、王海玲《在无影灯柔和的照射下》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疼痛、失重、挣扎、剥离、死亡,这就是分娩过程中女人所要经历的一切。每个女人在这样一种过程中都感到卑贱和痛苦,冰凉的器具深入到自己的身体,仿佛是上天对于女人的惩罚,在受苦与折磨、惩罚与责任之间,每一位女性因为这些痛楚联系在一起,一起分享只有女性自己才能感受和体悟到的精神空间,她们都是在黑夜里孤独的受难者。
事实上,每个女人都面对自己的深渊--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私心痛楚与经验。……我们从一生下来就与黑夜维系着一种神秘的关系,一种从身体到精神都贯穿着的包容在感觉之内和感觉之外的隐性语言……就是它,周身体现出整个世界的女性美,最终成为全体生命的一个契合。
⑥
翟永明作为较早关注女性意识的诗人,用"黑夜"一词涵盖了女性复杂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女性情状。黑夜本身就具有生理孕育的特征,黑暗的长夜,是孕育生命的神秘通道,也是最幽深的生命旋涡,当另外一个生命游离出母体,女性开始在这个黑暗的深渊里挣扎,也开始在"黑夜"里承担的人类生命经验中最痛苦惊惧裂变的一面。生与死之间的纠缠,新与旧的割裂与分离,既是大自然赋予女性的伟大使命,也是女性自我确认与生命完整的一次身体与心灵的炼狱。
也许正是肉身的沉重,女人的精神比男人更渴望飞翔。女人对美的世界不仅幻想而且全身心地去追求,用真实的情感去建造。在这整个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中,女性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私心痛楚与经验"、"不断泯灭和不断认可"的内心矛盾和冲突,都成为女性最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创造源泉。女性生育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所有创造力的本源。女性生殖以血脉的方式把亲情和母爱带给子女,又将他们的体力和才力奉献给社会,循环往复,社会得以延续发展进步。"就女人的自然本性来说,女人其实是平和安详的,既不骄傲也不自卑,因为要孕育生命,在生产的痛苦中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她们往往骄傲着自己的职能。这种职能能帮助她们在内倾中达到清明的精神状态,而且对男性通常抱有近于母爱式的怜悯的态度"。⑦
当"太阳"横空出世,成为母亲的女人又将怎样迎接自己清明的新生?
如果说传统女性是以母爱的精神来涵盖和代表人性的一切,现代女性则用"黑夜的意识"来表现她们对现代社会和人类沉沦的关注和怜悯,没有比寻求"黑夜意识"的保护更有利消解现代人自身的焦虑意识和精神危机感。
黑夜中的澄明
弗洛姆说,"诞生并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很明显,这个过程将由母亲和孩子共同完成。罗洛梅在他的著作《爱与意志》里也提到:"男女之欲后的怀孕之于男人和女人是有着根本区别的:男人能照旧他原来的样子,但女人则变成另一个人。"繁衍对人类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对女性则具有个人的自我更新意义,孕育了新生命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生命的重新孕育。
"怀孕真是一种奇特的经历,女人既造就了一个新生命又造就了一个新自己"。⑧女性生活在世界上的根本意义是主动地创造和给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拯救自身。 "她是否竭尽全力地投射生命去创造一个黑夜?并在各种危机中把自己变形为一颗巨大的灵魂?"⑨"投射"与"变形",裂变整合推陈出新,是磨难,也是幸运,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创造性的精神命运,只有进入黑夜,获得终极价值的体验,才是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女人。"这是最初的黑夜,它升起时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一个有着特殊布局和角度的,只属于女性的世界。这不是拯救的过程,而是彻悟的过程"。⑩这也是女性参与创造世界的精神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女性自身。
新生命以疯狂的速度生长,已经植入它生长的宫殿。凭着我尖锐敏感的直觉,我能够清晰地体验并记住生命辉煌的一刻……在这个时刻,我已清醒地知道,我已经变成一个完整的女人,我已经不属于我了。
叶梦 《今夜,我是你的新娘》
叶梦明晰地把这种变化表述出来,那就是走向完整。
1、世界的完整
女娲创世纪的神话已经暗示了女性的创造世界的精神命运,其中的母爱、仁爱的内蕴更是呈现了母亲是世界完整的前提。
鲁迅曾说过,女人的母性和女儿性是天生的。一个完整的女人应该经历从为人女为人妻到为人母的过程。这种完整并不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它是由母亲与孩子两个人共同承担。叶梦在《紫色暖巢》的散文里用独特的视觉和丰富的内心体验,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胎儿如何在子宫中成长为美丽的生命,而这个美丽的生命又如何使母亲从此正视自己:
喀嚓一声,清脆别致的一声响,脐带剪成两段,我终于剪断对于那只尚在母腹中的胎盘的依恋。我吞饮空气用自己的呼吸正式宣告脱离母体。
我在永恒的宁静中谛视新生命的成长,从容不迫地解读新生命的基因密码。我开始冷静地审视自身:我对自己身体的奇妙和生命潜能的发现摇撼着我的陈腐的世界观,我在反省中重新认识自我。我从此不再自卑,从此不再鄙视自己的性别角色。我十分感谢大自然的安排和母亲的随意性创造。我是一个女人,我是多么地荣幸啊。
女性总是通过对自身内部的关注来感知外部世界,身体知觉敏锐、感情体悟细腻、意志挺拔坚韧,常能感性而迅速地直达事物的本质,而孩子的诞生,使得这种内省式人生更具一种开放性,所以人们总是习惯把母亲比作大地,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该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宽广的土地使得世界具有一种坚实素质和开阔胸襟,敞开的土地即是宽容博大的母亲,母亲和大地一样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世界得以完整的前提。 "胎儿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又是靠她的身体喂养的寄生物;她既占有它,又为它所占有;它象征未来,当怀上它时,她觉得自己和世界一样浩瀚;新的生命即将出现,并将证明它自己有权独立存在,她为此而自豪"。11母亲因分离而完整,孩子因独立而完整,土地的宽广与智慧就在于它能怀抱一切,又让土地上一切自由从容地成长。在这一点上,每个生命都要感谢母亲,是她给了自己独立的生命,而每个母亲则要感谢孩子,是孩子给了自己完整的生命体验。
完整后的母亲不再自卑,告别了孤独自责的过去,以往种种痛苦都在孩子的成长中得到消解,人生正展开令人充满惊喜的另一面。 "你一天一天生长着。你长眉毛,长指甲,长头发,长牙齿,长所有的骨骼和肌肉。你每天都带给我崭新的面貌,崭新的喜悦。……孩子,你使我新生,使我强壮。你使我远远逃离了那极度的痛苦、那疯狂"。12是母亲让孩子长大成人,也是孩子让母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女人。母亲的期盼、痛苦与成长在王英琦的《美丽的生活着》、珍尔的《不要拒绝做母亲》、冯秋子的《婴儿诞生》以及唐敏、苏叶的散文里都有着触动心灵的书写与体现。
"女人做出贡献,而男人则从中受益"。这原本是尼采对于男人和女人在爱上的见解。现在看来,对于爱,对于养育维护爱的结晶,其中受益的很难说真的是女人还是男人。周国平在一篇题为《用什么报答母爱》为我们提供从男性角度对母亲的一种精确解读, "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学者崔卫平也在她的一篇题为《女同志办得到的事情男同志办得到么?》的文章里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她说:"女同志是天生的和平主义者,这不仅是由于她们身单力薄,打不过男人,更在于她们天生站在孩子这一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女人因了孩子而完整,世界也因了女人而完整。
中国古人素来轻视妇女,但不得不指出的是,主流文化中对于母亲还是尊重的。在历史上,对于那些能够认真教子的母亲,总是格外推崇。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流传着许多贤母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无不显示出中国传统妇女观的矛盾一面,既轻视妇女,又将母亲置于心目中至尊的地位。而这种矛盾的妇女观就是因为正是母亲无私奉献基础上的这种自我完整,让这个世界具备了善良和平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