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沉重的肉身,黑夜中的澄明
作者:徐 珊
2、黑夜中的澄明
"只有在孩子面前,我敢和所有的小心思从容周旋……俯身看他睡相的那个瞬间,直觉世上没有别的更安全的去处了。"13张辛欣〖JP3〗以一位非母亲的身份写出了母爱的真正内质。
女人爱孩子除了本能层面上的天性母爱,更深的内因则是对人性善的回归与渴望,孩子身上体现的往往就是没有被社会污染的纯净人性。孩子对待世界的直截了当,孩子没有被纵容和污染的欲望,孩子善良宽容的本性,都是人类精神王国里最宝贵的财富。
你全然不理会拥着你的是谁,不理会她将把你带向何方,你只是毫无顾虑地熟睡着。你信赖人,信赖这个陌生的世界。你使我的心灵,又一次怦然。
斯妤 《凝眸》
生命原本便是这样倾向于相信。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睁开眼睛就毫不费力地相信他所看到的全部:阳光、树木、花朵、亲人的面庞和他们的一举一动。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相信或信任是生命的基本状态,而且是比较完好的那种状态。
崔卫平《信仰》
写作姿态较为理性的斯妤、崔卫平在她们的散文里深刻思考了这样一个生命命题。
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就是一种痛苦,处于孤苦无依的境地。人的孤独本质导致了人的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何其脆弱,欲望、利益甚至理性等等,日益损坏着人的纯洁性,信任显得如此匮乏。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就是灵魂的缺席,寻找精神家园的人类失魂落魄地找回远离的自然、失落的传统的以及遗弃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孩子的纯洁与无私,孩子没有理性的信任,恰恰是人类丢失的精神追求和苦苦寻觅的精神理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孩子带给女性的是一种类似理想主义的精神信念,女性永远在黑夜里徘徊挣扎,在男权社会中沉沦沉默或悲愤抗衡,而理想主义精神,可以使她们在黑暗中保持一种永恒不息的热情和澄明如昼的心境,在沉默中坚守情感的清澈和精神的纯洁,在悲愤中保有用自己的声音表达真相的勇气。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的母亲们站立在这个日益陌生隔膜化的世界中,从容消化那些至坚的苦难。"生命本身有它倾向于决绝、排斥、封闭的那一面,而允许另外一个人的生命放进自己生命的情况正好相反,它意味着一个人将从他与生俱来的这种决绝姿态中撤退下来"。14女性孕育孩子,生育孩子,渐渐将自己从这种原始生命的界限和隔阂中解脱出来,母亲毫无偏见地去接受"另外一个生命"(孩子),包容"另外的一个生命"的一切,一切在母亲的关怀视野里都充满了温馨平和的色彩。母亲和孩子一起分享同一种快乐,一起承担同一种痛苦,这样的亲密关系和深刻的感情让彼此的生命温暖充实,而又澄明。
他在我的怀中沉甸甸的,好像是世界最重的东西,达到了我力量的极限。他把我埋在寂寞和黑暗之中,他突然把整个世界的重量压在了我的肩上。那的确是我想要他的原因。我自己太轻了。15
可不可以这样说,即便在黑夜里不停思想的女人也会在承受生活的沉重时,感受到世界残缺带来的"轻"。母亲身份的回归与确立,开始使得女性世界具有了"重",也让女性开始在倾斜的男权中心世界里有了稳重的位置,而因了孩子的人性良善,这"重"便带来了在黑夜里的人才能获有的澄明。
如果说在没有孩子之前,那个在黑夜里被孤独痛苦折磨的女人还是一种遮蔽状态,只是些轻飘游离的无声符号,那么一位母亲则是敞开着的有声音有重量的完整的鲜活生命。在完成了从遮蔽到敞开的心路历程后,女人以坚韧的意志承受着生命中不得不承受的"重",以虔诚澄明的心境爱着孩子,也爱着这个世界。
①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②马莉《爱是一件旧衣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③徐小斌《世纪末风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④卡伦·霍尔奈[美]著,窦卫霖译《女性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109页。
⑤阿丙《怀孕好心情》、《生为女人》,林石选编,花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⑥⑨⑩翟永明《黑夜的意识》、《磁场与魔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⑦季红真《世纪性别》,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⑧池莉 《怎么爱你也不够》,《生命中的第一个宁馨儿》慧洁编,花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1115西蒙娜·德·波伏娃[法]《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2斯妤《凝眸》,《生命中的第一个宁馨儿》慧洁编,花城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13张辛欣《别人的儿子》、《内心的蚂蚁》 楼肇明、老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14崔卫平《如何在生命中放进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带伤的黎明》,青岛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