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现代主义”与“新古典”的互补
作者:王光明
⑨⑩编者《致读者》,《文学杂志》1956年第1卷第1期,第70页。
11梁文星 《现在的新诗》,台北,《文学杂志》1956年12月第1卷第4期。
12周弃予《说诗赘语》,《文学杂志》1957年2月第1卷第6期;夏济安的《白话文与新诗》,《文学杂志》1957年3月第2卷第1期; 《对于新诗的一点意见》,台北,《自由中国》第16卷第9期;覃子豪的《论新诗的发展--兼评梁文星、周弃予、夏济安先生的意见》,台北, 《笔汇》,1957年;劳干 《对于白话文与新诗的一个预想》,《文学杂志》1957年4月第2卷第2期。
1314夏济安《白话文与新诗》,《文学杂志》1957年3月第2卷第1期。
15夏济安《对于新诗的一点意见》,台北,《自由中国》1957
年第16卷第9期。
16可资参考的还有该刊发表的文学理论和小说批评。文学理论方面的有《文学的境界》 (梁实秋作)、 《论文学传统的道路与现在的方向》 (劳干作)、 《新批评》 (吴鲁芹译)、 《爱情·小说·社会》(夏志清作)、 《中国的社会与文学》 (劳干作)、 《旧文化与新小说》 (夏济安作)、 《关于文学的基本问题》 (张源长作)、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 (庄信正译)、 《文学·思想·智慧》 (夏志清作)、《论自然主义小说之没落》 (齐文瑜作)、 《艺术的创造性》 (刘世超译)、 《美的哲学观念》 (赵雅博作)、 《谈侦探小说》 (翁宗策作)、 《小说的前途》 (吴鲁芹作) 《文学第几?》 (彭歌作)、 《短篇小说中的深度与广度》 (彭歌作)、 《现代艺术与存在主义》 (朱南度译)、 《现代英国小说与意识流》(朱南度译)、 《自然主义与美国文学》 (景新汉译)、 《孤寂的一代》 (翁廷枢译)、 《焦虑的时代》(刘绍铭译)、 《谈现代小说》(立青译);小说批评有《评彭歌的〈落月〉兼论现代小说》(夏济安作)、《海明威论》 (张爱玲译)、 《一篇现代小说中象征技巧的分析》 (文孙作)、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 (夏志清作)、 《评〈秧歌〉》 (夏志清作)、 《评卡缪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朱乃长译)、 《论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 (朱介凡作)、 《一则故事·两种写法》 (夏济安作)、 《美国小说中的女人与爱情》(朱乃长译)、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战争小说》 (白绍康译)、 《关于〈旋风〉的研究》 (高阳作)、《论批评家影响下的美国现代小说》 (刘绍铭译)、 《霍桑笔下的知识分子》 (朱立民作)、 《〈老人与海〉:汉明威对人类的悲剧感》 (余光中译)、 《卡缪的〈荒谬论〉》 (高格作)、 《卡缪论》 (刘绍铭译)、 《论卡缪的小说》 (石庄译)等。
1724萧萧《50年代新诗论争述评》,《台湾现代诗史论:台湾现代诗史实录研讨会》,台北,文讯杂志社,1996年3月版。
18苏雪林的《新诗坛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一文发表于台北《自由青年》1959年7月第22卷第1期。覃子豪的批评文章《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兼致苏雪林先生》发表于台北《自由青年》1959年8月第22卷第3期。之后,双方还在该刊发表多篇来往论争的文章。讨论覃、苏论争的后人没有人注意到苏雪林30年代在《现代》杂志(第3卷第3期)发表过《论李金发的诗》一文,曾对李金发有过不少积极的评介。
19言曦的《新诗闲话》 (4篇)、 《新诗余谈》 (4篇)发表于台北《中央日报》1959年11月20日至22日、1960年1月8日至11日。余光中的主要批评文章《文化沙漠中多刺的仙人掌》发表于台北《文学杂志》1959年12月第7卷第4期、 《新诗与传统》发表于台北《文星》杂志1960年1月第27期。许多重要的现代诗人参加了这场论争,论争文章分别发表于1960年上半年台北出版的《文星》、 《大学杂志》、 《中央日报》、 《自由青年》、 《创世纪》、 《蓝星诗页》等。
20林亨泰是现代派成立大会的9个筹备委员之一,当时就不同意纪弦的一些主张。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横的移植'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议论余地的,当时,我就曾提出与之相异的意见。" (《台湾诗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前期)》)《台湾现代诗史论:台湾现代诗史实录研讨会》,台北,文讯杂志社1996年3月版。
21覃子豪《新诗向何处去》,台北,《蓝星诗选·狮子星座号》,1957年8月20日出版。
22覃子豪的《新诗向何处去》引来纪弦多篇文章的反驳,其中一篇长文为《从现代主义到新现代主义》 (《现代诗》1957年8月31日出版)。针对此文,覃子豪又写了《关于"新现代主义"》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 "现代派所犯的错误,就是没有从象征派以降的许多新兴诗派中去整理出一个新的秩序,把握时代的特质,创造一个更新的法则,作为前进的道路。" (《笔汇》1958年4月16日第21期)。
23纪弦《从自由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古典化》,《现代诗》1961年第35期。
2530余光中《天狼仍嗥光年外》,《天狼星》后记,台北,洪范书店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8月出版。
2629陈芳明《回望〈天狼星〉·余光中谈〈天狼星〉》,台北,《书评书目》1976年第49期。
27洛夫《论余光中的〈天狼星〉》,台北,《现代文学》1961年7月第9期。
28余光中:《再见,虚无》 ,《蓝星诗页》台北,1961年12月第37期。
31洛夫《诗的探险·自序》,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6月版。
32在一篇访谈录中,洛夫自己说: "70年代初期,我在中国古典诗中,特别是唐诗中,发现有许多作品,其表现的手法常有超现实的倾向,不仅是李商隐、李贺,甚至包括李白、杜甫的作品,都有介于现实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所以后来干脆我就从我们老祖宗所走的路线中去发掘诗的奥义,然后通过不断的实验去追求前人未曾探过的路子。我觉得,本质上诗就是介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东西……" (《因为风的缘故--午后书房访洛夫》,台北, 《联合文学》1988年12月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