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文学终结论”刍议
作者:吴子林
无论是“机械复制”时代,还是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都同样看到,技术逻辑使艺术作品降为文化用品,成为一种消费的符号;艺术的精神消弥于冷酷的消费逻辑中,“而从属于代替作品的格式”,即文化工业提供的同质化模式。在同一化模式下,不再有差异和冲突,不再有本真的存在体验。“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应,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感到已经完全物化了,他们感到自己特有的观念是极为抽象的,他们感到个人特有的,只不过是洁白发光的牙齿以及汗流浃背卖命劳动和呕心沥血强振精神的自由”。33现代人成了“那些能看见却听不见的人”(齐美尔语),他们相互盯视,却一言不发。由于经验的贫乏与贬值、人群的冷漠与麻木,我们变得贫乏了。当“电视新闻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就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假冒身临其境的虚假仪式。由于这种方式不可避免的是一种过头的戏剧化方式,观众反应很快不是变得矫揉造作,就是厌倦透顶”。34
显然,“文学终结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西方当代文化在大众媒介的挤压下转向了边缘,加上受到基督教神学“末世论”的影响,上述许多的西方理论家从自己的情境出发,提出了“历史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艺术的终结”、“文学的终结”、“文学理论死了”等诸多命题。在西方情境中,这或有其“片面的深刻”。但是,西方的文化或文学现实并不能概括全球,西方的“今天”不一定就是其他地区的“未来”。对于西方思维的“死结”,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照搬照抄。更何况,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我们太容易在消极意义上把某物的终结了解为单纯的中止,理解为没有继续发展,甚或理解为颓败和无能”。35事实上,危机往往还意味着一个发展的契机。在这样一个“糟糕的审美时代”(丹托语),在陷入黑夜的贫乏时代,作为生命意绪的传达和呈现,艺术何为?诗人何为?……根据艺术自律和他律的二重性,西方学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以尼采、齐美尔、阿多诺、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他们强调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和本体性功能;第二种以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人为代表,他们主要受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观影响,强调艺术的政治化功能。无论是乌托邦式的赎救,还是文化上的感性革命,在对于现代文明和技术理性的批判上,批判精神是他们共同的倾向——这是现代知识分子最为宝贵的品格,也是我们在思索“文学终结论”时所要汲取之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①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72、73页。
②③⑤223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4页,第156页,第156-157页,第156页,第157页。
④勒内·于格《图像的威力》,钱凤根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⑥以上见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⑦⑧1112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第132页,第14页,第14-15页。
⑨黑格尔《美学》第3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34页。
⑩Danto,A·C·,Encounters&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New York:Farrar Straus Girous,1990,P.342.
13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14海德格尔《诗人何为》,《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页。
15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原》,《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16李衍柱《文学理论:面对信息时代的幽灵》,《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7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
18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1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第112页。
20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21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2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周宪、许钧编,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0页。
24转引自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
25 27毛姆·布罗德森《本雅明传》,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67页,第213页。
26 28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第8页。
29参见《文学理论译丛》第三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8页。
30转引自马《“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4页。
31转引自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3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金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33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157页。
35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