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文艺源泉论辨析

作者:赵伟东 刘文波




  在这些东方的山水画中,另一种表现视觉的巧妙方法是不用投影。投影增强了透视错觉的效果,因为由阳光而形成的阴影长度和方向决定了观察者在时空中的特定位置。将无阴影的东方作品与运用阴影的西方绘画大师如伦勃朗或弗美尔的作品作对照,会发现很大的差异。
  通过透视中的不确定性引起赏画者对画的欣赏与品味,这种做法反映了许多东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它的目的在于强调在欣赏自然之美时我们的中介作用,而不仅仅是以另一种静态的艺术形式去展示我们复制自然美的能力。它对透视行为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西方美术作品一直是陈列在外的,而精致的东方丝绸画只有在一个人偶尔独处、沉思的安静环境中才把画卷展现出来。
  看了这段引文,我们的文艺家们又要说了,这恰好说明了文学艺术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其实这并没有说到根子上,固然东西画法受到多重社会文化中介,但必须看到,社会文化因素都只能在视觉器官天赋信息加工程序——空间特性的掌心中施展拳脚!一切社会文化的视觉因素都是建构在视觉器官的先天特性之上的。充盈在广大空间的空气——氢、氧、氮,美还是不美呢?如果眼睛无所视,又无所视的方式,我们非要说它美或不美,这问题本身就有点愚了。就如茫茫宇宙中有我们一代代人永远都看不见的东西,它们根本无法与我们的视觉器官直接发生关系又何由谈它们美与不美。
  这是客观存在不变,而主体存在——视官变化之后视觉的变化。还有更奇妙的呢,视觉器官不变,客观存在变化引起了视象的变化:“当光的波长和物体的长度相同时,这种光就不能使这物体的轮廓清晰。如果物体与照亮它的光的波长相比显得太小,则你什么都分辨不清楚。你用波长为几米的无线电波照射一个人的脸,则全部分辨不清楚。只用几厘米长的无线电波照射,则两目会开始肥大,你把光的波长缩小到小于一毫米,则光保持红外线性质,此时出现有褶的眼睛,稍上翘的鼻子和露出微笑的嘴。继续把波长缩小到万分之几毫米,此时见到我们宝贵的可见光,我们的眼睛对这些光有感觉。这些光使美、面痣和皱纹显现出来。再进一步缩小波长到小于万分之一毫米,此时是具有紫外线性质,在紫外线显微镜的观察下,皮肤细胞明显放大了约3500倍,你可以分辨单个染色体。再一步缩小波长到一亿分之几毫米,此时你处于X光的范围内。这种能量大的射线就像什么都不存在一样穿透身体。”这便进一步说明,无论是中维度世界,还是量子世界,人类视觉是人的感官的先天结构—功能即主体存在与客体存在的函数,两个自变量的任一一方或同时有所变化均能引起视觉图像的变化,而且,没有主体存在——视觉器官及其天赋信息加工程序,只有万物的存在,存在决定思维的原理是不能成立的。这样,科学的视觉的反映论便重新阐释了哲学反映论,进而重新阐释了文艺反映论。文艺源泉论:如上所述,既然文艺家最直接面对的不是物,而是物的感觉,那么可知,便纵有大千世界,唯独没有人的一双眼睛,何来视觉艺术,因此从根基上说,视觉器官决定了视觉艺术种类;视觉器官天赋信息加工程序从基点上说规定了视觉艺术语言规则;视觉艺术浸透了繁富深厚的社会文化因素,如果细细剥离,最后会现出视觉系统生物性,表明脑—感官生物性对文学艺术具有强力持续的建构作用。又,感觉既然不仅仅决定于物,而是既决定于物又决定于感官,更确切说,决定于物与感官的相互作用,因此从感官、感觉层面说,文学艺术既源于物又源于心(感官、感觉),源于心物相互作用,绝非只源于物。感官信息加工程序对个体而言是先天的、先验的、预成的,对人类物种而言,又是一代代的经验过程,这经验凭借进化遗传而成为一种稳定结构模式内化于感官系统之中,成为人类感官先天潜能、内在规定性,成为对物加工建构图式,因此这一图式必然进入文学艺术之中,因此有人甚至认为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几乎包括宇宙全部进化史、主体进化史、感官进化路线、进化水平。“究竟什么东西推动艺术家进行创造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所有的一切……严格说来可以包括艺术家所描写的那件事情为止以前全部宇宙的历史。”阿诺·理德的见解是深刻的。脑科学家卡尔·萨根认为在人类等级精微的脑系统中包含着古老的爬虫类脑结构。任何历史的横截面都压缩了历史全部纵深的印痕,物的全部,脑—感官的全部,物与感官作用的全史。如本文所述,人类感官虽不完备完满,只能以视听触嗅味等方式去“描绘”世界,且每一感官又只有接受与自然相对应信息的一部分,但是将物理的电磁波转化为缤纷色彩,把客观的物理振动转化为抑扬刚柔的声音,将物质水溶液转化为苦辣酸甜咸等滋味,将气体分子转化为一万种上下的气味,将强力击打、扎刺、烧灼转化为疼痛,将客观自在的世界转换成生命内部感性世界,将物理转化为心理,将客观转化为主观,这既是一种生存实用性转换,又是精神的情意的转换。不妨问万事万物,它们碰撞、摩擦可有感觉伴生?人类的拥抱接吻却赐予了物理化学之外的诗情。冷冰冰的世界孕生出感性的情思绵邈的世界,诗、音乐、绘画的机制不应在此中探寻吗?200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从事20余年味觉研究的两位科学家,他们认为对这个宇宙小小而又深藏奥秘的课题仅做了一点开端性的工作。我想,我们关于人性、生命以及与之血肉联系的感性诗乐的探索不应只是社会文化的玄思、逻辑推演、体验的内省和表述,还应向下延伸,进一步去追问宇宙的历史,生物生存过程,人类生命的创生、感官的进化、脑、神经感官每一神经生理、神经电、神经化学行为的踪迹,以及自然与人类多方位作用机理,人类大脑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对自然建构等悠远、复杂、微妙过程,以谦恭之心铭记究天人之际的古训,在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更广阔的视界里小心翼翼地去推究文学艺术真谛这一圣杯。
  然而学者们依然要问,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论吗?原苏联的联共党史四章二节与1949年之后一段时间风行大陆的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这样的吗?这是一个很大又很有趣的发问,而且这原是一个充满科学精神的理论,为什么竟被引向几乎远离科学常识的路径上去,这种长期的历史性误读如何滞塞了学人的头脑且成了一种不问究竟的显学,这倒要逼使人们向学者们反问了啊!
  让我们重读卡尔,让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前沿携手,只有当代科学精神才能清洗教条式的人为僵滞,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源头活水。
  一百余年前的恩格斯认为:“我们不仅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指出了使有机体能改变自己的物种并从而实现一个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的道路……最后,达尔文第一次从联系中证明了,今天存在于我们周围的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的长期发育过程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11如果恩格斯活到今天,他一定会指出脱氧核糖核酸。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在有机界生命中,细胞核的形成同样必须看作活的蛋白质的极化,而且进化证明了:从一个简单的细胞开始,怎样由于遗传和适应的不断斗争而一步一步地前进,一方面进化到最复杂的植物,另一方面进化到人。”12进化与遗传不仅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哲学最深层基本而强力的逻辑基石,还是马克思主义通往现代之路的畅行的双轨。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自然力是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着。”13这段话的精神与恩格斯是一致的,只是更为具体指出具有原初生理结构的人类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内在原动力;再请看:“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的关系。”14不止于此,还进一步指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是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和人们的意识一样,也受他们肉体组织所制约的。”15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肉体组织,即包含了四肢躯干五脏六腑的生理结构,也包含了脑—神经—感官生理结构,而后者又是潜在的先天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因此,马克思在这里非常明确的肯定了人类因进化、遗传而来的原始生命——肉体组织(包括脑、神经构造),对整个人类历史、人类物质生产生活,精神生产生活决定(因果决定,统计概率性决定)作用和导引规范建构作用,即指出人类生命是自然→社会的伟大生长点、转化点。这肉体组织,自然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层面,其作为主体天然本能,对感觉论、文艺反映论的决定与建构作用也是无可怀疑的,因此我们看到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有关认识论、反映论与人类主体脑—感官构造的更加具体的论述,便毫不奇怪了。如前文所述,列宁认为“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视网膜等等”,列宁这一论述是科学的,但可惜在同一著述的第130页将感觉视作对物的“复写、摄影、反映”,并据此引向了对马赫的不当的批判。他在《哲学笔记》中有同样精彩论述:“从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最初是个体的)中的反映过程和以实践来核验这个意识(反映)的观点来看,把生命包括在逻辑中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并且是天才的。”16又,“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在这里的确客观上是三项:(1)自然界;(2)人的认识=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3)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17在同一书的稍后部分列宁在谈到对人类全部认识历史的研究时特别指出,必须结合“儿童智力发展的历史”(相当于皮亚杰个体发生认识论)“动物智力发展的历史”(比较生理学、心理学),“感觉器官的生理学”。18这后一点正是本文强调的。列宁的认识论、反映论、感觉论是不离脑、神经、感官及其发展进化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决定论哲学,与联共党史四章二节及大陆学人长期坚持的客体单向决定论哲学有本质区别。1890年8月恩格斯在给康·施米特的信中曾感慨许多年轻德国学人将历史唯物主义变成了套语。岂止如此,百余年来也有那么多的学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主客体学说,关于反映论、认识论的论述做了持续瘦身工作,掏空了人类由于宇宙自然千亿年的演化而获得的极其丰富的天赋结构、自然力、生命力、强大才能秉赋,包括人类感官的先天信息加工程序,将宇宙自然中、社会文化中主客互补,裁制成客体单向决定论,将主体、天赋生理心理结构变成可被客体捏拿的一团黄泥。因此德国学者福尔迈所著《进化认识论——在生物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和科学理论的关联中探讨天赋认识结构》一书(由舒远召先生翻译,于199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个有13亿人口的素称文明古国里只印了800册便是十分自然的了。因此找回尊重进化、遗传、生命力、肉体组织、脑—神经—视网膜结构的马克思应是一件紧迫的工作。宇宙通过亿万年演化将其一切强大纤巧、鬼斧神工、微妙玄通,转化为脑—心灵、精神的主体原质。这是宇宙最伟大最珍贵的飞跃,然而一种决定论哲学却消解了脑—灵魂、精神的内在的强大、微妙、灵巧,只见物而不见(先天的)心,而且上百年的这般以讹传讹,不由现出可怜的贫乏与空泛。正是脑—精神开创了宇宙自然的智力进化,正是凭靠脑—精神的内在先天图式始有社会文化的产生和运行,文学艺术自是其精彩的一角。
  研究哲学反映论、认识论,研究文学艺术世界,应当重读卡尔·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的原旨。没有丰富的奇妙的精神世界,没有创造的脑生理—心理,人类如何屹立不倒,难道千年的大川、万年的奇峰、亿年的太阳能写出第九交响曲和《红楼梦》吗?一切艺术之伟大曼妙皆出于心!心与物的互动!
  不要再跳单向决定论之套中舞了!
  (作者单位:赵伟东为哈尔滨商业大学,刘文波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①⑤列宁《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②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③④⑧荆其诚等《人类的视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⑥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⑦福尔迈《进化认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⑨约翰·巴罗《艺术与宇宙》[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⑩郑春顺《混沌与和谐——现实世界的创造》,商务印书馆,2002。
  11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 17 18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