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时代骄子 北疆奇葩

作者:赵 毅




  今天上午,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黑龙江省画院、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冰雪画派作品展”开幕了。现在“哈尔滨太阳岛冰雪艺术论坛”以“地域文化与冰雪画派”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又在于志学美术馆召开。首先让我代表黑龙江省画院及其全体职工,对顶风冒雪前来参加展览和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和美术界的同行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恰逢于志学先生从艺四十年,冰雪画会命名二十四年,以冰雪画研究会成立为标志的冰雪画派活动二十年。回顾四十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年的历史,于志学先生身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和共和国和平崛起的脚步,背负着一个知识分子要振兴北疆文化,为北国山川立传的历史使命,在绘画艺术的道路上,艰苦探索,拼命追求,开拓创新,开宗立派,开源导流。
  他创造了冰雪绘画的新技法和新技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创作的表现力,拓展了我们对中国画表现规律的新认识。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黑白体系和黑白两域的审美观念的理论,提出了冷逸之美的美学思想,提出了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的美学观念,为拓展美术批评的视角,为丰富美学理论的阐释能力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贡献。他创立了冰雪画派,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以北疆地域特征和北方人文精神为对象,以冷文化和冷逸之美为审美价值取向,以冰雪画技法技巧为手段、冰雪画样式为载体,以振兴北方文化和黑龙江文化为使命的群体,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发展黑龙江流域文明,丰富和繁荣北方文化做出了新的贡献。
  于志学先生从艺的四十年,特别是冰雪画派成立的二十年,是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是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文化事业繁荣的年代,是中国知识分子包括艺术家心情最舒畅,创作最自由,作品最丰富的年代。
  
  回顾历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冰雪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在“左”倾错误起主导作用的一段时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于志学先生也经历了历次运动的挤压、极左路线的折磨和不公正的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拨乱反正,果断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搞运动,不打棍子,不戴帽子,知识分子获得新的解放。宽松的环境、宽和的政策使于志学先生的创作有了一个好的社会氛围和好的心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文化创造力,极大地调动起于志学先生和冰雪画派创作的热情。这一历史时期正好是于志学先生和冰雪画派作品的高产期。也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党和政府对于志学先生政治上的发展、业务上的进步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他先后任黑龙江省画院副院长、荣誉院长;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优秀专家,黑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透过于志学先生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共和国前进的脚步。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使冰雪山水画艺术充满了活力。时代的进步从方方面面惠泽了于志学先生和冰雪画派艺术。改革改变了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于志学先生身为黑龙江省画院领导班子成员、专业画家,但是可以长期在北京创作,他不仅在哈尔滨有自己的创作基地和美术馆,而且在首都北京、安徽黄山、山东曲阜等地都有自己的展厅和创作基地。艺术家有这样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它对艺术事业发展的意义,几乎又是一次解放。
  搞现代化建设,国家打开了国门,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的同时,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和有益的文化成果。正是在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于志学先生先后到近三十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办展、考察,在传播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为国家争光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思想和观念,提高了艺术创作水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文化一方面追求社会效益,一方面追求市场效益,艺术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盛世收藏,人民群众对艺术品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通过市场这个通畅的渠道涌现出来。艺术家的劳动价值和创作价值一旦被市场所认可,他们的命运一定是令人们羡慕的。于志学先生在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境遇中,改善了自己个人的生存境遇,同时积聚了冰雪山水画艺术自我发展的能力,壮大了冰雪画派活动的实力。
  同时也正是依法治国和法制建设的今天,冰雪画派依照社团管理法,才有可能在全省各地组建冰雪画会,在全国九个省市发展自己的成员,在首都北京建立自己的研究机构。所有这些在今天发生的事情,大家或许觉得这很正常,但是假设在过去的日子里,恐怕我们连想也不敢想,这就是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对我们个人命运的影响。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方略为冰雪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建设现代化,不是建设工具理性的现代化,而是建设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不是建设全盘西化的现代化,而是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党和国家关于坚持“两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文学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方略为冰雪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文件中,省委主要领导在省文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都褒奖了于志学先生和作为文化品牌的冰雪山水画。2000年,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和省画院等单位举办的“迎接新世纪,歌唱黑龙江”系列文艺活动中,为于志学先生举办了个人作品展;2003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和省画院等单位主办的首届“黑龙江省文化艺术之冬”系列文艺活动中,举办了“冰雪山水画展”。今天,又是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画院和省美协等单位,举办了“第三届冰雪画派作品展”,并请来全国著名的理论家召开理论研讨会,通过开展学术研讨和理论批评,促进冰雪画派的进步和发展。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党和政府的支持,为冰雪山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历史和社会的进步为冰雪画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于志学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骄子。
  于志学先生创造的冰雪山水画艺术,是面向世界的艺术。他在“我的三极绘画”的文章里对这一艺术取向表达得非常鲜明。他说“走向世界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了解、掌握世界艺术发展的动态、趋势,走在时代的前列;二是要表现世界性题材;三是要创造出具有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符号。”他进一步阐明三极绘画的意义,第一,三极绘画是全人类的,画三极是世界性题材。第二,用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中国画来表现南极、北极、中极(珠峰)证明中国画还有待于挖掘和丰富。第三,画三极可以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道家思想,证明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东方艺术的魅力。
  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于志学先生是从哪里起步走向世界的?于志学先生艺术生命之根和文化生命之源在哪里?那么,于志学先生艺术的特质,北疆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北方文化和黑龙江流域文明母体作用就凸现出来。
  
  北疆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是冰雪艺术生命之根。
  
  黑格尔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是地理的基础。”这种自然的联系与人的活动比较起来“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在从而表演的场地,它是一种主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基础。”作为精神活力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绘画艺术当然离不开表演场地,离不开生产它、养育它的自然地理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