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

作者:江 冰




  4、所有一切的传统观念正在摆脱束缚,呈现出瞬息万变的一种动态。
  在对天才的麦克卢汉看似悖论的“媒介即信息”的理解的前提下,我们不妨在思路上也来一个跳跃,由上述四点阐述网络精神,并由此接近网络文学的精神与特征——
  首先,我们不能将网络仅仅看作一个传播平台,而应当将其本身视作具有革命性的人类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的体现,这是它作为信息存在的最大价值,由此它也具有了人类精神的意义,这是理解网络的一个前提、重要的前提。其次,网络之所以被译为汉字的“网”,大有寓义所在,网状是平行的,一个“网眼”联络着另一个“网眼”。网络组织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金字塔结构的一种东西——横向联系,而并非从上而下,至下而上的纵向联系,网络组织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传统社会集中的权力被分解了,一个中心被置换为无数个中心,所谓无处是中心,处处是中心。金字塔的顶端中心被无数“网眼”中心——即“每一个人都是中心”所颠覆,所取代。
  再次,由于每个“网眼”都是个人,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联络的关系,因此,信息垄断、话语独霸被网络造就的“地球村”方式所替代,信息共享成为现实,信息的制造也成为每一个“网眼”的权利和存在方式。
  最后,因为平等,因为“网眼”的无限扩张,因为人类每个成员创造力与想像力的狂放不羁,传统的束缚力愈来愈弱,所有观念均在“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
  于是,网络文学自由共享的精神也就成为了可能和现实。
  
  目前在国内大行其道方兴未艾的“博客”便于我们理解自由共享的意义所在。“博客”一词源于英文BLOGGER,是WEBLOG的简称,它是一种在网络上书写日志的活动,按照日期的先后顺序记录文字,然后在网络发表,发表这些BLOG的人,称为BLOGGER,中文音译成“博客”,通俗点说,BLOG就是一个文章集合的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构成,内容涉及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从一开始,博客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是继mail、BBS、ICQ(IM)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意味着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自媒体(we media)或“个人媒体”的诞生。博客首先是指一群人,其次才是指某个人;首先是指“我们”,其次才是指“我”。它通过多链接的、导言——正文式的网络日志,使“我”成为“我们”,并让更多的人汇入到“我们”中来,单个的博客不是一个自足点,而是一个知识网络上的节点。博客的使命是“把属于互联网的还给互联网”。
  理解了“博客’,就接近了网络文学的精神,同时也就为我们理解80后文学区别于中国当代文学其他种类的实质所在,这种自由共享如空气一般弥漫于整个80后文学的创作空间,如血液一般流贯于80后文学的创作躯体,如旗帜一般引领着80后文学的发展潮流,当下“芙蓉姐姐”、“超级女声”等网络事件,对及对“芙蓉姐姐为什么这样红”的理论盘问,对“超女”风潮的文化评论,其实也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由共享的网络精神。
  明乎于此,80后文学的创作方式、文本传播、作品风貌、精神特质,就不难为评论者所逐步理解。明乎于此,我们也才能更加清楚地理解“零进入门槛”出版方式与“交互式共享”讨论模式,对于启于网络的80后文学的非凡意义。
  
  三、万花筒式的变幻文体
  
  80后文学的变幻文体与上一小节论述的精神联系紧密,可以说是上述精神的具体化形态,因此,本小节文学也可以视作是对上一节精神特征描述的具体化补充,借此也可填补由于思路跳跃所导致抽象有余,宏观把握有余,具象不足,微观文本分析不足的弱项。
  让我们再次回到麦克卢汉,仍是对麦氏思想的开掘和阐释。国外学者拉潘姆先生依据麦克卢汉的思想归纳出两组相对的词语,把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进行对比,这一对比被专家评为“对比生动、醒目、切中要害,深得麦氏思想精髓”。同时,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启于网络的80后文学的文体特征,特摘录如下:
  印刷文字
  电子媒介
  视觉的/visual
  触觉的/tactile
  机械的/mechanical
  有机的/organic
  序列性/sequence
  共时性/simultaneity
  精心创作/composiyion
  即兴创作improvisation
  眼目习染eye
  耳朵习染/ear
  主动性的/active
  反应性的/reactive
  扩张的/expansion
  收缩的/conltraction
  完全的/complete
  不完全的incimplete
  独自/soliloquy
  合唱的/chorus
  分类/classification
  模式识别/pattern
  中心/center
  边沿/margin
  连续的/continuous非连续的/discontinuous
  横向组合的/syntax马赛克式的/mosaic自我表现/self-expression〖KG-*2〗群体治疗/group therapy 
  文字型的人/Typographic man图像型的人/Graphic man拉潘姆先生认为印刷文化是现代文化,电子文化是后现代文化,依据对两种文化的理解,上述两组两两相对的词语可以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丰富的联想。试将80后文学的网络写作的文体特征归纳如下:
  1、即时快捷,文体变幻
  与其说网络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空间,不如说它首先是一个交往的空间。许多人在网上写作,不一定冲着文学去,常常是一个话题,即兴创作,形成一种“共时性”的响应。他不一定有完整的构思,而是受到某一网友的刺激,当下反应,驱动创作。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网络上的许多作品,甚至是以文学为召唤的网络文学作品,更大部分地属于“泛文学文本”,它们是较传统纸介媒体的文学更松散随意的作品。传统文学界限比较分明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家族的文体界限似被铲平或淡化,一种相互渗透、互为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四不像”文体在网络的写作空间里大行其道,确如万花筒式变幻多端,缘起缘灭,此消彼长。因为写手们并不在意其作品的归属,版主们也无须考虑编辑门类。原因简单,一是当下即兴,二是快速反应。
  2、宣泄式与口语化
  有人说,网络是社会心理的集散地,此言甚为有理,尤其是针对青年网民而言,网络是他们青春宣泄的主要出口。不少关于当下青年心理苦闷的调查表明,找父母说话,看心理医生,寻求书籍帮助比例都比较低,大多数人的方式是“闷在心里”或向同龄人倾诉,网络常常是他们的首选。在国内的网民中,青年网民占85%以上。80后生人这个年龄段的城市网民有不少人属于独生子女,沉重的学业,明显的代沟,遽变的社会,转型的文化,青春期的苦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