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
作者:江 冰
恼,成长中的迷茫,都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郁闷”,上网于是成了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在宣泄中寻求心理平衡,在交往中寻求朋友认同,是80后生人上网的主要动机,他们也因此成为网络生活的主角。
浏览网上作品,一个有趣的现象十分明显,年轻写手们言语风格与他们在学校学习过程所接受和使用的言语风格反差极大!同样的意思,不但有完全不同的言说模式,更有天壤之别的言语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即使是文学性强的作品,口语的表述也占据了作品的主要篇幅。青年写手们显然在寻找他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言语方式,并在有意和无意中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圈子里人”的新兴网络沟通语言。这种受到“网络同侪”认可的网络语言,不但充分体现了自由共享的网络精神,而且由于其“青年特点”形成一种对传统父辈文化模式的“叛逆”和反抗,同时也对网络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3、互动式与零碎化
网络写作的原始动机是属于互动式的,它同传统文学创作的月下苦吟,内心独白不同,“交互式共享”的特点,就是不止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手谈”一个话题,互动式、交互式,不断地交流,不断地变换视角是网络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被誉为“网上第一部畅销小说”,台湾青年作家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颇具代表性。作品描写的一出网恋悲剧,从网络上的邂逅,咖啡厅见面,同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到女主人公消失,思念,所有情节和场面描写都是在一种口语化的互动中进行的,排版也是典型的分段空格,比起传统纸媒作品,更加简洁灵动,但同时也显现出“零碎化”的趋势,总体结构容易松散,抒情泛滥以至故事的“河床”都无法确定。
当然,平心而论,对80后文学有特殊影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虽然也有“轻舞飞扬”灵动所导致的另一面:轻飘灵动有余而结实沉甸不足的弱点,但其语言的诙谐,恋爱细节的运用,情绪的控制仍有可称道之处。网络文学的一批作品由于互动式、宣泄式、口语化、即时性,难免成为快餐消费型的作品,似乎也是正常。网络以其“海量”见长,也就有着相同的匹配:无尽的网络垃圾,其文体特征也可归结为零碎、散漫、随意。恰如一位新浪网友所说,“网络文学:百草齐放且杂花丛生”。面对于此,文体家们只能一笑了之,大不可过于认真。不过,原野之上,总有奇花异草,这是希望所在。
四、网络文本与纸介文本之比较
为了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本的文体特征,笔者引述下列三段文字,与读者共赏,并期望借此有所体悟:
A 曹文轩《天瓢》(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第28页)
杜元潮与采芹手拉着手,在雨中不停地奔跑着。太阳晃晃悠悠在天上浮动,雨却下得有声有色。整个天空,像巨大的冰块在融化,阳光普照,那粗细均匀的雨丝,一根根,皆为金色。无一丝风,雨丝垂直而降,就像一道宽阔的大幕,辉煌地高悬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个爱下雨的地方,下各种各样的雨。
他们奔跑着,被他们的小小躯体所碰断了的雨丝,仿佛发出金属之声,随即在他们的身后又恢复了原先的状态。天在织布,织一块能包天的布,金布。
B 莫言《檀香刑》《作家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第310页)
孙眉娘提着狗肉篮子,推开了西花厅的门,只见一个面皮微麻、皮肤黝黑、嘴角下垂的女人,端坐在太师椅子上。她灼热的身体,骤然间冰凉;怒放的心花,像突遭了严霜。她模糊地感觉到,自己又一次陷入了一个圈套,而编织这个圈套的人,还是这位知县夫人。但她毕竟是戏子的女儿,见惯了装腔作势;她毕竟是屠户的妻子,见惯了刀光血影;她毕竟是知县的情人,知道了官员的德行。她很快地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慌乱,抖擞起精神,与知县夫人斗法。两个女人,四只眼睛,直直地对视着,谁也不肯示弱。她们的眼睛交着锋,心里都铿铿锵锵地独白着。C 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知识出版社1990年11月出版,第71页)
看到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学男人装豪迈,是件很好玩的事。所以我也举起同样盛着可乐的杯子,与她干杯。也因此我碰到了她的手指。大概是因为可乐的关系吧!她的手指异常冰冷。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她。然后在我脑海里闪过的,是”亲密“两个字。为什么是“亲密”?而不是“亲蜜”?蜜者,甜蜜也。密者,秘密也。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锁了很多秘密的仓库。那么如果你够幸运的话,在你一生当中,你会碰到几个可以打开你内心仓库的钥匙。但很多人终其一生,内心的仓库却始终未曾被开启。而当我接触至她冰冷的手指,我发觉那是把钥匙。一把开启我内心仓库的钥匙。
曹文轩是北大学者,同时是享有盛誉的儿童文学作家,此次推出《天瓢》被认为属于“情色小说”,又被誉为“浸透着古典浪漫主义艺术芳香的唯美小说”。但笔者读后感受,古典的唯美,已成为曹的羁绊,笔下情色终难撩动人的欲望,似乎还是太清洁、太干净了。想写情色,却又羁羁绊绊,无法放开手脚,很难像川端康成那般既唯美又情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文字一以贯之地保留了“传统的纯真诗意”,所写江南雨景已臻经典境界,上引段落可见一斑。
莫言是具有狂飙突进气势的作家,他的民间文化积累异常丰厚,一向被称为“语言狂欢式”的小说家。走出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巨大身影之后,这位既敦厚又带几分野性的山东汉子,一发不可收拾,小说语言更显汪洋恣肆。《檀香刑》是今年茅盾文学奖的热门作品,虽然落选,但原因归咎于文坛主流暂时不能接纳,其成就各方大家均予承认。上引一段文字可见出莫言小说语言之铺张、饱满、丰厚与结实。
蔡智恒以“痞子蔡”在网络上写作,一本《第一次亲密接触》不但暴得大名,而且对中国内地网络文学影响巨大,对启动内地网络文学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这是一个花开灿烂,却转瞬即谢的爱情故事,套路陈旧,情节一般,但由于适合了年轻网民的阅读期待,吻合了年轻网民快写快读的阅读习惯,迎合了年轻网民的青春期心理,所以大受海峡两岸网民的青睐。转为纸介媒体正式出版后,其文体特征与传统作品比较就凸现出来:单纯、轻灵、口语化、简洁、即时、快节奏,如长叙事诗一般的排版,适合了电脑屏幕的阅读舒适,可以感受一种“电子因素”所带来的节奏。按作者自己的话说,排版独特,依个人习惯而定,语句的断句方式比较快,写作和阅读的同时都有可能在交流,即时性写作“写到哪里贴到哪里”。
这种边写边受作品读者的影响的创作方式,导致互动,加之网络的轮回迅速,作者受读者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同时,网络小说作者由于年轻,一方面受文字的训练不多,另一方面也少束缚,比较随意自由地发挥。80后文学的文体特征由此也可见出基本轮廓。
上面三位作家三段文字的比较,又可以提出值得思考的下列问题:
(1)
网络电子文本难以做到传统纸介文本文字的诗意和饱满,那么它的“电子优势”在哪里?如何扬长避短?
(2) 网络电子文本向纸介媒体转换时,其润色改写的部分值得研究,网络文学最终是向传统文学靠拢,还是既独立又影响,并最终确立自己独特的文本特征?
(3) 除了《第一次亲密接触》属于比较“标准”的电子文本,还有哪些不同的电子文本类型?
总之,关于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仍然属于一个一时难以说清的话题,你很难像文体学问家那般分门别类,条分缕析,ABCD,清清楚楚。也许,一个更为宽泛的标准,一个更为宽容的胸怀,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一个容忍跳跃的思维,更加有利于网络文学的成长,更加有利于我们去观察和发现目前处于边缘的网络作品如何慢慢地进入中心,影响中心,最终融入主流。文学观念、创作方式如此,语言文体等诸多因素也是如此,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你应当也必须宽宏大量地去看去想:这就是E时代的方式、E时代的声音、E时代的文体!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①②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③《理解媒介》[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第8页,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