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重提王书怀兼论诗的读者困境
作者:邢海珍
文学阅读。
王书怀的诗歌已成为中国文学的往事,诗人王书怀已离开这个世界二十年了,但他的诗作留给了我们,留在当代文学的历史存在中。对于漫长的文化流程来说,王书怀与他的诗歌不过是一个瞬间,而今天翻到了这一页,即为一种定格,即为现实文学的一种参照。我只从读者困境的角度去注视王书怀,我们尊重一个诗人毕生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并体谅他在一个比较糟糕的境遇中出现的难于克服的弱点。
其实,囿于传统诗歌习惯,新诗的读者困境也来自人们对于它无端苛求之原因,即使是那些可称为经典的作品也还是容易被许多人忽略。正如虫儿在《中国新诗的尴尬》一文中所言:“人们渴望新诗的质地迅速提升到某一高度。这种趋于理想化的阅读心态,必然是要求被阅读的作品远远高于现实、超出实际的。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阅读都是在一种难以到达的假设和空想的诱惑下进行,当发现所读的根本不是自己期待中的作品时,失望便加倍袭上心头。[12]新诗的出世,与其说是读者选择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文学变构选择的结果,由于缺乏先天读者应和的基础,所以人们对待新诗的态度不无偏见的底色。胡适倡导新诗的时代即遇到这种问题,包括许多朋友在内的一片反对之声。时至今日,许多人仍以旧诗来非难新诗,即如当年任叔永指责胡适所言:“今且假令足下之文学革命成功,将令吾国作诗者皆高腔京调,而陶、谢、李、杜之流,将永不复见于神州,则足下之功又何若哉?”[13]由于新诗的语体方式与人们长期以来适应了的古代诗歌的传统规则差距太大,当时人们很难认同新诗的写法。时至今日,许多人仍然这样比照,这是不同诗歌观念不能相容的结果。尤其当新诗出现许多粗制滥造之作无以节制之时,很容易让那些很好的作品被淹没,那些与新诗存在着文化隔阂的读者,当然很难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新诗。
文学还要发展,诗歌不会死亡。中国新诗应当冲破读者困境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是与生命的诗意表达相一致的选择,是现实生存中一种精神的超越。当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靠什么人开出有效的药方来。诗歌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解决诗歌发展的困境也必然是多元的。需要文化、文学发展的整体作用力,需要诗人在写作中不断努力,把握新诗的基本规律。近百年的经验为中国新诗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性内容,只要扎扎实实地前行,是一定能走出读者困境的,当另一个百年开始的时候,强健的诗歌精神是不可缺少的! ’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中文系)
①载《青纱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12月版。
②陈晓明《文学超越》第2l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3月版。
③载《青纱集》第27页。
④《毛泽东诗词鉴赏》第32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⑤《绿风》1995年第4期。
⑥《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年5月版。
⑦《尝试集》第1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月版。
⑧谢冕《每一天都平常》第123页,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⑨两节诗摘自四川《星星》诗刊,1999年第10期。
⑩《十家诗选》第292页,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1]《赵丽华答牧野问》, 《中国诗人》第13页,2004年第3期。
[12]《星星》诗刊2000年第8期。
[13]《尝试集》第14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