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作者:苏 奎

段城市生活,一段乡村生活,反映出城市的喧嚣、忙碌与虚伪,农村生活的恬淡与自然,显示出强烈的回归农村的渴望。贾平凹自己也在反思着这种反感情绪产生的心理机制,他说:“说到根子上,咱还有小农经济思想,从根子上咱还是农民,虽然你到了城市,竭力想摆脱农民意识,但打下了烙印,怎么也抹不去,好像农裔作家都是这样,有形无形中对城市有一种忿恨心理,有一种潜在的反感,虽然从理智上知道城市代表这文明。”
  贾平凹对城市反感情绪产生的本身说明贾平凹已经深入到了城市生活之中,对他来讲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概念而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他的反感情绪说明城市文化已经对他产生了影响,逃离城市到商州山地去体现了一种拒绝影响的心态,当然他所反感与拒绝的是城市生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而不是现代文化的主流。虽然贾平凹不时地称自己是农民,但是文化身份上,他已经并非一个真正的农民了,城市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贾平凹,使他反思着自己的农民性,进而渐渐厌恶了自己身上这种农民本性。这里就有一个对先进的城市文化、现代文明认同的问题。贾平凹对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接受既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他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本身就说明他对城市代表的现代文化的认同与渴望,他征服城市的愿望也是在这种深刻认同的心理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同时,贾平凹作为一个居住于、生活于、交往于城市中的人,他对城市文化的接受也体现出了被动的一面。他不可避免地要与生活的城市发生关系,融入城市生活的前提就是要接受城市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即使贾平凹在现代文化面前体现出接受被动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化却对他产生了影响或者说改造了他,使他拥有了现代视野和现代眼光。所以我们说,贾平凹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超越农民身份的现代文明眼光的获得使贾平凹在反观自己和乡村世界的时候有了超越性眼光,这种超越性直接体现为他对乡村社会人性及世俗心理的批判性开掘。
  伴随对乡村世界进行赞美的同时,贾平凹也对乡村社会的世俗心理及国民性进行着揭示与批判。这种批判用自己作为一个接受现代文明,一个被城市文明影响人理性的目光来审视乡土社会。“城市生活和近几年里读到的现代哲学、文学书籍,使我多少有了点现代意识,而重新到商州,审视商州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和现实的生活,商州给我的印象就相当强烈!它促使我有意识地来写商州了”。[11]回乡的过程中,贾平凹逐渐发现了乡村社会一些原来就存在,但在现代文明眼光中却显出愚昧与落后。小说《山镇夜店》就描写并批判了乡村社会人的自私自利与贪慕虚荣的心理。住店的山民因人多床铺少而争抢床铺互不相让,为了自己能睡得稍微舒服一些而宁可使其他人没有床睡。然而地委书记的到来使住宿问题的解决变得简单起来,所有人都毫无怨言地让出床铺,并感到能与书记住在一个店里而荣幸。小说《古堡》中的张老大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物。他试图改变乡村社会依靠种地养粱传统的谋生方式,但乡村社会的愚昧与落后使他的努力只能以失败的结果告终,他不被村人理解甚至被诋毁,自己与家人也遭遇了悲剧的命运。张老大身上因袭着传统的重负,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偏僻乡村,村民精神上未开化的愚昧是他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小说的悲剧化描写也诉说出了传统中国乡村无论生活还是在精神上远远落后于城市现代化的现实。如费秉勋所说:“这部作品命名为‘古堡’正意味着这一古老建筑的象征意义。浓重的封建意识、文化积淀,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生活,构筑成既古老又坚固的精神堡垒,使民众处于愚昧中沉睡难醒。”[12]当然这种对乡土文化愚昧落后的揭示与批判,是带有贾平凹强烈的情感的, 贾平凹说:对故乡“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质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又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又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恐慌,迫切的嫉恨,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13]来自于乡村世界的贾平凹即使接受了现代文明的熏陶,在返观自己所生长的乡土社会发现并批判种种愚昧、保守与落后的时候,他的情感绝对与单纯的以城市眼光来批判乡村世界所不同,贾平凹的批判充满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同情。
  贾平凹说:“当我已经不是农民,在西安这座城市里成为中产阶级已二十多年,我的农民性并非彻底退去,心里明明白白地感到厌恶,但行为处事中沉渣不自觉地泛起。”[14]农民身份意识在贾平凹的身上体现的复杂而斑驳,他始终在农民与非农民的两种身份认识中徘徊,这种徘徊体现在作品中,同时也影响了他文学创作的走向。(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贾平凹《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人道与文道杂说之三>》《平凹文论集》,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1页。②贾平凹《浮躁》,《收获》1987年第2期,第50页。③贾平凹进入大学之初,老师曾经布置写一篇对大学感受的文章,结果贾平凹写了一篇很长的诗歌,没想到这篇诗歌被与教师的文章一起登载在校报上,他的作品是唯一一篇学生的作品,这让贾平凹声名鹊起,也增强了他创作的信心。④贾平凹《我是农民》,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⑤贾平凹早期创作几乎全是记录他青少年时代的乡村记忆,第一部短篇小说取名为《山地笔记》便可以看出他对乡土世界的眷恋之情。⑥王愚,肖云儒《生活美的追求》,《文艺报》,1985年12月5日。⑦张洪明《建构文化的通天塔》,《中国文化研究》, 1995年夏之卷。⑧贾平凹《秦腔•后记》,见《收获》,2005年2期。⑨贾平凹《商州》,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5页。⑩贾平凹《关于小说创作的问答》《生佛》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年。[11]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07页。[12]贾平凹答《文学家》,《文学家》1986年第1期。[13]贾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钟山》1983年5期。[14]贾平凹《我是农民》,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第2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