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平衡与生长:中国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

作者:吴井良




  二是“知识分子写作”是一种具有文化启蒙意义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世俗之风日盛,物欲横流,人们普遍为名利所囿,新的世俗精神占领了思想高地。知识界的精神世界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新的道德秩序和人文精神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严峻情势下,“知识分子写作”者却能保持一种清醒的理性精神和思想的向度,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他们不向庸俗的社会人生低头,不向失望和痛苦的时势投降,并且以一种理性的殷殷关怀改造当下的精神状态,追求着精神世界的终极理想,这种理性文化的选择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但由于这种文化走的是贵族式的精英文化之路,不过“与诗人的精神发展同步的读者都是少数”,因而也就注定其曲高和寡,凌空蹈虚、不食人间烟火,远离文化大众的倾向,必然会陷入当年“五四”文化启蒙的怪圈,这也是为后来“民间写作”所诟病的。
  “民间写作”概念是相对于“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提法。实际上直接相对的应该是主流文化或官方文化,而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写作”。为什么呢?因为“民间写作”的领衔人物于坚指出“民间写作”是指一种“毫不妥协地面对各种庞然大物,坚持着对写作的自由和独立、对诗歌真理和创造精神的尊重”的精神品格和立场态度。试想想,庞然大物是指什么,还不是指现存的各种发挥极其重要作用的道德观念、秩序、体制和文化结构?它包括精神的、政治的和物质的等几大层面。应该说“民间写作”面对的是一切形而上的事物,其中包括玄学的、哲学的等理性文化。随着先锋诗歌的发展,“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群落,构成了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两大文化流派。“民间写作”不像“知识分子写作”那样热衷于构筑远方理想的乌托邦,依赖文化智性去瞩望“彼在”,形成具有文化启蒙意味的理性知识“霸权”,而是将生命的触须伸向日常生活的“此在”,力求将“诗歌女神”“从知识、文化气息缭绕的天空,请回到经验、常识、生存的具体现场和事物本身,将当下日常生活的情趣和玄奥作为汉诗的根本资源”。11由此可见,“民间写作”关注和肯定的是人的“在场”意识,具有原欲型文化思维倾向。
  一是“民间写作”文化是一种世俗人本意识的文化。我们知道“民间写作”秉持的是一种平民立场,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主要凸现的是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原始欲望的肯定以及对凡夫俗子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尊重,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的诗歌充满了一种世俗的温馨和人间烟火的气息。
  二是“民间写作”具有一种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的文化特征。如果巡视近百年的中国现代诗歌历史,就会发现民间文化是诗歌生态形成的“孵化器”,当这种民间文化尚未被文人加工改造时,它也许会显得粗糙,通俗,但它具有强悍的生命力和震颤力,具有不尚雕饰、率性而为、张扬个性、放纵原欲等特点。正是这样的特点,才能真实地突现出当下人们世俗生活的原生态,具有强大的亲合力。每当中国现代新诗走向集体无意识的圣化、典雅化之际,总会有不同的声音响起与之抗衡。这种声音就是来自民间的文化运动。所谓的民间文化运动就是知识分子躬身民间,从民间生活中汲取鲜活的文化养汁,与渐行渐远的更加偏执的理性文化相抗衡。当然“民间写作”者也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之所以采取走向民间的立场,主要是他们心悦诚服地放下了知识启蒙权力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与民众结合,体现的是对世俗文化的关怀和民间生活的接受、认同和批判。我们所说的“民间写作”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走向民间,接受民间文化教育是有所不同的。30年代末的知识分子身上具有一种“原罪”意识,他们与民间的结合,是以学生的身份来进行的,对民间的态度采取的仅仅是肯定和认同,文化批判精神荡然无存。而“民间写作”者身上具有鲜明的文化批判倾向,精神是独立的。其次民间是一片自由的文化空间。它属于体制外的,主流话语、知识权力话语与民间话语各自构成两大文化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确实是自由的,宽松的。有了这样的文化环境,所以“民间写作”便会出现个性鲜明、众声喧哗的文化鸣唱。如于坚、韩东等的口语诗,伊沙的解构主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了解到“原欲”和“理性”是“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文化之争的焦点问题。那么,这种之争所呈现的文化启示有哪些呢?
  我们知道文学是人学,是研究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人其实就是研究人的原欲和理性。可以说原欲和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存在,原欲和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之争,使我们看到了这两种文化的优长和缺失。重视原欲型文化而排斥理性型文化则会使人的价值和生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张扬,而人的精神向度和灵魂高度却会得到匮乏与消解。反之,重视理性型文化而排斥原欲型文化则是对人的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因此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应该是整合的全面的,而不应是偏狭的。若从文化的宏观层面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之争,也就是原欲型文化和理性型文化之争,实质上都是对人性的不同尺度和范畴的探求,殊途同归,无所谓谁对谁错。
  “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这两种文化既有排斥、补充的一面也有相互融合共通的一面,都属于合法性的存在。“知识分子写作”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启蒙,是一种以西方文化为基点的建构式的思想启蒙,属于现代主义文化之列。“民间写作”虽然具有后现代文化色彩,但与“知识分子写作”文化仍有相通之处。诚如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所言,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正是后现代主义,12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文化是相通的。“民间写作”文化并非像某些读者所误解的那样,仅仅是庸俗化、平民化的情感和生活的演绎。其实它是以文化解构的方〖JP3〗式进行思想启蒙,只不过采取了感性的情态方式而已。
  
  三、平衡与生长: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
  
  文化的纷争与碰撞是问题的起点但不是归宿。正如“在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希腊化’时期,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出现了第一次碰撞,希伯来文化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某些成分后,演变成一种新形态的文化—基督教文化”一样,13“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这两种文化的论争与“碰撞”,必然会孕育、生长出更加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形态文化。我认为理想的新形态文化模式应有以下几种:
  一是“民间写作”的原欲型文化将吸收“知识分子写作”的部分理性型文化成分,形成原欲与理性平衡生长的新文化模式。当然,此时的理性型文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欲型文化,这种文化模式仍然是以原欲型文化精神为主体的。
  二是“知识分子写作”的理性型文化将吸收“民间写作”的部分原欲型文化成分,形成理性与原欲平衡发展的文化模式。显然,此时的原欲型文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理性型文化,这种文化模式应是以理性型文化精神为基础的,它应属于“民间写作”的异质文化。
  理论上讲,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应该是按照这样的态势来进行的,因为它符合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但在实际发展中要比这复杂的多,因为它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主要取决于“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者能否以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来对待是其关键。其实,“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各有短长,相互渗透,民间强调的日常经验离不开知识,其理论和文本都不乏有理性型文化的影响因子;知识分子强调的难度写作里也流淌着日常经验。如果他们一味的以对抗和排斥的情绪拒绝文化融合,这将不利于诗歌文化“生态”的发展和平衡,必将走向文化的衰落。
  

[1]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