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平衡与生长:中国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

作者:吴井良




  “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这两种新生成的文化形态既可能双峰并峙、两水分流,平衡发展,如在朦胧诗文化思潮中以北岛为代表的理性型文化和以舒婷为代表的原欲型文化,都可以成为意态文本与情态文本的审美范式。同时也有可能某一种文化跃升为先锋诗歌的文化主潮,成为显学。如果是这样,那它一定合理地汲取了对方文化的优质资源。反之它将成为潜学,隐入公众视阈外蓄势运行。总之,这两种文化关系无论是平衡的也好还是非平衡的也罢,总会有一种新的文化秩序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终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诗歌沉寂的历史,为’70后先锋诗歌的出场搭建了文化平台。因此,沈浩波才一语中的地说:“盘峰论争真正成就了’70后”。14
  ’70后是指20世纪70 年代出生的诗人。他们是在“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文化之争后,以其特有的民刊策略和咄咄逼人的态势而亮相于先锋诗坛。他们分别借鉴、延续了90年代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文化。一脉是以沈浩波、南人等为代表的“后口语”写作文化;一脉是以于贞志、姜涛、胡续东为领衔的泛学院化写作文化。这两股文化力量的平衡与生长很有可能构成21世纪初“中国诗坛十年内不可低估的主流”。难怪有人欣喜地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诗歌群落、一种新的美学原则,以及一种新的精神和话语的方式正在年轻一代中悄然崛起”。15然而我们还是清醒地看到“民间写作”的“后口语”写作文化正向更加原欲化或“俗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欣慰地看到“知识分子写作”的“泛学院化”写作文化已开始由理性化或“圣化”向“日常主义”生活世界回归。至于这两种文化生长的态势和秩序如何?有怎样的关系和特点?这将有待于先锋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和定型才能作出判断。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① 张闳《权力阴影下的“分边游戏”》,《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② ③④⑤11 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歌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88页、228页、228页、228页、228页。
  ⑥ ⑦13蒋承勇主编:《世界文学史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3、4页。
  ⑧ 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诗参考》2001年4月号。
  ⑨ 贺立华《中国文学思想与知识分子人格精神》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第40页。
  ⑩ 吴思敬《当今诗歌:圣化写作与俗化写作》,《星星》2000年第12期。
  12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版 第1页。
  14 沈浩波《诗歌的’70后与我》,《诗江湖》创刊号,2001年。
  15 谢有顺《1999中国新诗年鉴·序》,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