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走不出的男权阴影

作者:方长安 张文民




  四、为何走不出男权阴影?
  张洁小说未能真正走出男权阴影,与作者自身经历、个性气质、女性观及时代思潮等有着密切关系。坎坷磨难的生活、独特的感情经历铸就了张洁知难而进、坚强豪爽的男儿气魄,“我自认为比男人强,不论是在事业上和生活上”,“二百斤重的包男同学扛一个我也得扛一个,我从来没有女人那种特别的感觉——需要照顾,我永远比男人干得多”。12且张洁成长于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尽管妇女的政治、经济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建国后妇女的一系列权利有了法律保障,妇女成为与男子并驾齐驱的“半边天”,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事实却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神话笼罩下,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特殊生理、心理特征与审美规范被抹煞掉,其性别身份消失在宏大叙事中。于是强调妇女等同于男子参与各项工作成为主导思想,“不爱红装爱武装”成为妇女最高审美规范。“从40年代到70年代,人们的性别意识,呈现出从‘性别’(gender)到‘中性’(neutral)再到‘无性’(sexless)这样的发展轨迹”,“一种忽视女性生理、心理特殊性的‘拟男’主义也在这种口号下滋长起来,且在‘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语域里,以妇女的名义解构了‘妇女’”。13成长于这个时期的张洁不能不受到这种思潮影响。再者,现实中一些女性的表现也让张洁极度失望:“在妇女中有这么一类人,在她们看来,如果男人离开了她们,世界就完了。要是男人不爱她了,她会丢掉自己的尊严,千方百计地缠住他,不让他走。也有的妇女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她们不懂得,只要锲而不舍为之斗争并投身于实践,自己的价值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她们总以为男人终究要比女人强。还有比这更可悲的女性,哪怕只是极少数。她不把自己看成人,而把自己看成是性对象。只要见到男人,她们连说话的声音都变了。”14“有的女人自己愿意当花瓶和贱货,那则无可救药。我很看不起这样的女人,我特别讨厌女人发‘嗲’,这也许能引起许多男人的喜爱,我认为这是女人把自己当作‘性对象’,就像我在《方舟》里讲的。”15这种失望感是张洁作为人的独立性的体现;而不愿与她们为伍的心态则使她没有进而思考、建构现代女性观念,而是进一步偏离女性身份,弱化女性意识。
  这一切使张洁潜意识中以男性自居,创作中表现出对男权价值规范似反叛实认同的心态,未能真正走出男权阴影,因而无法创作出真正的现代女性文学。
  
  (作者单位:方长安 武汉大学文学院;张文民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 许文郁的《张洁的小说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陈娟的《女性救赎的失落——张洁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胡玉伟的《激进与犹疑——张洁小说女性意识评估》(《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计红芳的《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与沉思录——论张洁的小说》(《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等著作、论文均持如此观点。
  ②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指出张洁作品具有“‘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认为“张洁的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2页),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下卷肯定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③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9页。
  ④ 转引自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171页。
  ⑤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页。
  ⑥ 袁珍琴《玫瑰在红尘浊雾中凋谢——张洁长篇小说<无字>解读》,《名作欣赏》2004年第3期。
  ⑦《孟子·尽心上》。
  ⑧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54-155页。
  ⑨ 刘慧英《女人,并非特殊——张洁访问记》,香港《文汇报》1989年6月25日。
  ⑩ 许文郁《张洁的小说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11 张洁《无字》第1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18页。
  12 刘慧英《女人,并非特殊——张洁访问记》,香港《文汇报》1989年6月25日。
  13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4、328页。
  14 张洁《让文学和时代同步腾飞——就<沉重的翅膀>答联邦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问》,《文学报》1986年2月13日。
  15 刘慧英《女人,并非特殊——张洁访问记》,香港《文汇报》1989年6月25日。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