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余华小说叙事中的时间颠覆
作者:庞秀慧
先锋派的这种文学观令中国文学耳目一新。中国古代文学的小说都是线形发展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说书人方式长时期控制了小说的叙述手段。到了现代,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小说的表现手法逐渐多样化,也出现过新感觉派等强调人物意识的小说作品。可是,当代文学中,由于强大外界因素的干扰,文学逐渐地僵化,人们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些典型人物,文学理论也是强调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思想。虽然王蒙等人写了一批曾经被称为“意识流”的小说,但是这些小说先天不足,不能脱离当代文学僵化的母体。到了余华这一代人,虽然他们在文革中成长,但等他们开始创作的时候,文学的大环境已经改变,他们接触到了西方现代作家的优秀成果。他们惊叹于这些人类文化的精华,并把这些精华横移到自己的作品中。虽然他们的创作不能和西方的大作家们相比,但在中国文学中,却是前所未有的新鲜事物。变异是人类的本性,中国文学自身没有产生这样的变异,这种横移使中国文学一下子和20世纪世界文学接轨。在这里,姑且不论这种横移是不是有理论根基和现实基础,单就先锋派的创作拓展了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来说,就是指它带来了文学对另一个世界的关注——人类的内心生活。这种文体应该算是文学的另一种范本。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①②余华《虚伪的作品》,引自《余华作品集》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286页。
③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12页。
④⑤同①,282页。
⑥同①,283页。
⑦同③,54页。
⑧柳鸣九主编《意识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87页。
⑨朱光潜《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124页。
⑩杨义《中国叙事学》(《杨义文存》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120页。
[11]尤尔根·哈贝马斯《论现代性》,引自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与美学》,北大出版社,1992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