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生活距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作者:傅 翔
农村的情况也不例外,可惜的是没有人思考,没有人直面这种真实。想当年,鲁迅以一篇《故乡》直抵当时农村的苍凉与世态变迁,以一篇《祝福》直达农村社会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而《阿Q正传》对当时社会的准确反映就更不用说,它们虽用墨不多,可却远胜于时下许多无病呻吟的中长篇小说。我在想,只要稍有一点经验的人都会对春节回乡村过年有深刻的感触,而乡村变化之大也是轻易就会有的印象。乡村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传统道德与伦理的土崩瓦解,美好与诗意的分崩离析,人情冷暖的巨大变故……所有这一切,我想只要稍加深入就会有明确的认识,而不是总在作品中写那无谓的久远的记忆。
这种现实为什么总是让我们的作家熟视无睹呢?说到底就是没有生活,回乡也是浮在表层,只知道访亲问友,只知道装模作样地嘘寒问暖,目的也就是炫耀自己的成就与地位,直到走了才想起,原来连停下来与亲朋好友深入交谈的机会也没有,都只是蜻蜓点水,哪能了解农村的实质?我每年都不止一次地做这样的往返,当然就更知道这样的往返有多大的欺骗性。可我们的作家却连这样的往返都要数年才一次,却硬要说自己是农民,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称自己是深刻了解农民的,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现实就是如此,当我们农村的现实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的作家都还在信誓旦旦地声称,他们最了解的正是农村的生活,因为他们对城市本来就谈不上有多深的了解。这正是我们作家眼前最为真实的写照:对城市的生活不深入,所知甚少,对农村的生活又停留在记忆之中,隔膜得很。
2、遮蔽与裸露
当然,现实之所以如此容易被误读,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由还在于现实常常是被遮蔽的。裸露的现实可能也是极为重要的,但仅限于对裸露的现实进行观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就像我们的生活,裸露的常常是我们愿意展示给大家的部分,而更为真实的却是被掩藏的。我们文学的意义更大程度上不是展示裸露的这一部分,而是挖掘出被掩藏的更为真实的那一部分。因为遮蔽的才是更为本质的现实,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实。
裸露与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生活与现实说到底有诸多的虚假与欺骗性,当一个作家毫无选择地把它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免不了要受骗上当。而更进一步地说,这种现实如果没有更深的意义指向,那它存在的价值就非常可疑。因此,文学并不是简单地还原一种生活的形态,也不是把大家熟知的生活简单地展示给读者,而是要发掘被人们忽视的那一部分生活与被遮蔽的现实。正是因为它那全新与陌生的阐释,我们获得了新与异的震撼,也获得了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现实虽说是常常被遮蔽的,但一定也会有无法遮盖的那一部分,这一剩余部分也就是我们文学存在的价值。现实是非常强大的,也是不讲道理的,当经济与上层建筑的铺展覆盖到社会的角角落落时,文学的价值就在于发现未被遮盖的那一部分,或者是某件事,或者是某个人,而说到底就是具体的人。这样的人可能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不为这个社会所容,但他却恰恰代表了某种真实而可贵的存在,代表的是某种不屈的声音与反抗。正是这样的人,表面上看是不合时宜的,是社会的极少数与“多余人”,而实际上却是正确的,代表的是真理行进的方向。
这样的人,表面上看是被社会与时代抛弃的,是落后与不合群的,是被遮蔽的,但他靠仅存的一口气活了下来,是勇气给了他不屈的坚守与抗争,而这种抗争组成的合唱最终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因此,他们说到底还是无法被彻底遮蔽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勇于挖掘,我想,这个社会被遮蔽的那一部分与剩余的部分就会渐渐显露出来。文学的意义肯定就在于这一部分的价值,在于肯定他们存在的意义,而不在于人们司空见惯的权势与名利。
这实际上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实,是现实的背面,而不是正面。当大家的眼睛里只有现实表面那醒目的繁荣与欲望,只有“各私其私”的利益的时候,现实必定还有隐藏在另一面的坚守着“道”的小部分人,这些人正是这个社会最为尖锐的抗争者,他们与社会的紧张关系构成了这个时代最令人难以忘怀的风景。在这一部分人身上,凝聚的恰好就是这个社会最为集中的矛盾,折射出来也正是这个时代最为有力的缩影,因此,写出这一部分人的伤与痛,写出这一部分人的爱与恨,恰好就是最为直接与最为有力的对现实的反映。现实是什么?现实通过哪些人来反映?我想,只要仔细地想清楚,一切也就迎刃而解了。
3、真实距离我们有多远?
能够拨开遮蔽在现实表面的烟尘而直抵真实的那一部分,这样的作家显然是有思想的。一个作家倘若没有思想,那他注定只能触及现实的表皮。这点在时下一大批小说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然,还必须看到一点,那就是这种思想并不仅是停留在现实的发掘与理解上的,它理所当然还包括了对人物心理现实的把握与探求。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某部作品、某种现实提供给了我们无比真实的感受,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暗藏了我们内心某种隐晦的欲望与动机,揭穿了我们真实的某一部分内心生活。现实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可见的生活,而是内心生活更大程度上的指称。文学是人学,它直指人的内心,只有勇于探索人的内心世界,真实才不会距我们太过遥远。
我们的作品常常让我们看不到现实真实的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现实过于疏远,对生活没有热情。而具体到人,那就是对作品中的人物不熟悉不了解,只靠一点可怜的想像与小聪明在编造,在复制。我以为,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客观的原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作家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自身思想的贫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导致了作家的整体思想贫血症。这个时代的作家真是无法望前辈作家的项背,更不用说“五四”时期的作家。确实,这个时代的作家从来就没有担当起任何思想的责任,更不用说疗救什么。思想的合唱是不可能的,独唱也是屈指可数,而且微不足道。处身于这样一个群体,你又能指望他们给我们怎样的作品呢?
我们到底是在什么时候陷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的呢?到底又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追寻真实的渴望与勇气的呢?说到底,一切的症结又还得回到人的自身,扪心自问,我们什么时候真正关心过自己的灵魂?我们的灵魂什么时候栖息过?我们不都在为名为利奔波吗?我们的眼中不都只剩下享乐与欲望了吗?谁还在为别人的事忧虑?谁又会为苦难与不公不义驻足?爱已经远去,神圣更是做成了道具挂在教堂,没有人摇旗呐喊,没有人振臂高呼,更没有人反抗,到处一片死寂,有的是冷若冰霜与麻木不仁。
这就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面对它,你又还有什么话可说?当物质席卷了精神的高地,当享受占据了所有的生活,我们注定要在真实面前失守,在现实面前俯首称臣。在这样一个时代与社会里,千万不要指望伟大作品的诞生,正如不要指望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成为运动健将,我们只有回到自身,为自己,为别人,祈祷吧!祈祷新生命的降临。
(作者单位:福建省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