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回到生活的艺术
作者:刘思聪
四、后先锋时期的艺术状况
如果说历史上的先锋派的目的在于从生活实践出发,摧毁自律的艺术体制,那么这一目的是否达到了呢?比格尔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历史的事实是先锋派并没有结束艺术作品的生产,艺术体制经证实显然对先锋派的攻击具有抵抗力。比格尔将后先锋派时期的特征概括为:“恢复作品范畴,以及先锋派带着反艺术的意图所发明的一些手段被用于艺术的目的。”{30}先锋主义的创作如今已经被认定为“艺术品”,在博物馆中成为与其他展品一样自律的作品。艺术体制仍然存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先锋派处在前辈的努力已经证实无效的语境中,即便“使用先锋主义的手段来重现先锋主义的意图,连历史上的先锋派所达到的有限的效果也不再能达到了”。{31}
先锋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在于之前提到的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矛盾性。我们曾说资产阶级艺术因其与生活的距离而不能使对社会的批判具有效果,但这只是艺术两重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这种距离包含着一种自由的因素,以及一种不介入和不具有任何后果的因素。那么,“先锋主义者试图将艺术重新与生活过程结合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深刻矛盾性的努力。这是因为,要有一种对现实的批判的认识,艺术与生活实践相比而具有的(相对的)自由同时是一个必须实现的条件。一种艺术不再有别于生活实践而完全融于它,随着距离的消失,将丧失批判生活实践的能力。”{32}而文化产业与商品美学正是这种对艺术与生活距离的虚假消除。比格尔甚至怀疑先锋派将艺术与生活实践结合的努力是否可能:“在资产阶级社会,除了一种虚假的对自律艺术的扬弃以外,这种结合并没有实现,大概也不可能实现。……考虑到自律的虚假扬弃经验的存在,人们需要问,是否我们真的想要扬弃自律地位,是否艺术与生活实践间的距离对于一个自由空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自由空间中,我们可以设想作出与现存的一切不同的选择。”{33}
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许源自先锋派攻击的不可重复性。因为这种攻击一旦被重复使用,就有被体制化的可能。杜尚在现成物上签名是希望人们从一方是批量生产的物品,一方是签名和艺术展览之间的对比来推倒其意义,其目的在于否定个人是艺术创造的主体。但这种方法在多次重复后就会被当作一种“艺术手法”来接受,一旦签了名的现成物被送进了博物馆,挑战也就不再具有挑战性。而从接受角度来说,先锋派艺术拒绝提供意义被接受者体验为一种震惊。这种震惊的效果是不可能永久化的,重复的结果只能是:一种预期的震惊。比格尔以达达主义为例:“报纸的报道为公众对震惊的反应作了准备;也就是说,报道期待着震惊。这种近乎体制化的震惊在接受者的生活实践中起着反作用。这种震惊被‘消费了’。”{34}
但是,比格尔指出,虽然历史上的先锋派对于艺术体制的攻击失败了,但这种攻击使得人们认识到了艺术的体制性质,也揭示了艺术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相对的)无效性。而且,它们摧毁了传统的有机艺术作品的概念,“使艺术作品进入到一种与现实的新型关系之中。不仅现实以其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渗透到了艺术作品之中,而且作品也不再使自身封闭在现实之外。”{35}因此,先锋派在艺术领域中的影响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
结语
同任何理论一样,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并非不存在问题。这里简单讨论几点:第一,比格尔对艺术“无功能性”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他似乎认为只有在艺术与社会的规范、价值或对社会的认识相关时,艺术才具有社会意义。换言之,他只在艺术的内容层面讨论艺术功能问题,而对形式及与其相关的纯粹的审美经验的功能潜力估计不足。这是因为比格尔认为形式主义恰恰是艺术自律性增强的表现,而且过多纠缠于形式问题会导致对艺术体制性的忽视。在遭到正确的批判后,比格尔在《先锋派理论》德文第二版后记中解释道:“艺术体制阻止迫切需要在社会中引起彻底改变(即消除异化)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任何实际的效果。这当然不是说,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体制化的艺术不能承担与使主体得到说明和稳定化有关的任务,并具有那种意义上的功能。”{36}而席勒和马尔库塞的理论显然肯定了审美经验的社会作用。他们认为正是审美使人性得到完美和谐,从而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这启示我们,是否艺术的自律性与其社会功能真的像比格尔认为的那样,是完全对立的呢?其实他本人也承认,对艺术来说,为保持对社会的批判性,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恐怕是必需的。第二,过于强调先锋艺术与现代主义的区别,而没有讨论存在于二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第三,《先锋派理论》未能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先锋派运动进行讨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总之,比格尔看到了当代美学思潮转向日常生活世界的趋势在艺术领域里的反映,并详细分析了先锋主义在这一转向中的突出意义。而且他的理论出发点本身也是注重美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他认为当代美学研究不应把艺术与社会看成两个相互排斥的领域,艺术必然地与社会相关联。因为“不管是艺术对于它所服务的目的要求的(相对)绝缘,还是内容的发展,都是社会现象(由社会整体的发展所决定的)。”{37}他反对以康德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将审美范畴普遍化、绝对化,坚持将范畴理解为一个历史过程。由于他提倡并实践了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经验主义”,其理论本身就是对“自上而下”的传统美学的批判。只是比格尔对后先锋主义时期的艺术状况持一种悲观立场,他的先锋派理论并没有为当下的艺术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给出答案,而这一问题将留给我们去继续思考。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88页,76页,90页,111页,69页,75页,104页,117页,90-91。
{10}同上,93页,在这里,席勒的理论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例子。他认为正是由于艺术放弃了对现实的干预,它才适合于恢复人的完整性,而这则是创建一个理性社会的前提。席勒正是由于艺术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语境而赋予它核心的社会功能。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91页,93页,84-85页,94页,38-39页,166页,120页,121页,122页,122-123页,125页,149页,148页,156页,156页,158页,158页,158页,160页,129页,131页,121-122页,126页,159页,172页,177页,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