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艺术精神与文化自立
作者:时胜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①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学术史梳理及其问题见《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一文。
②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应当反思传统文化性格的缺陷,然而此方面往往走极端,或者全盘否定,或者只提优点,因此急需全面的、生态的“文化性格描述”。
③王岳川强调发现东方的对象是“历经数千年而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经过欧风美雨冲击而出现的新文化形态,以及中国现代化中新生的文化精神”(《发现东方》,第4页)。
④虽然生态学各类分支学科得到建立,但真正的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的研究却并不深入,多数仍是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少自觉对人类精神、文化自身做生态性的考察。如《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陈敏豪,武汉出版社1995年)、《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张全明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等。
⑤参见[美]明恩溥著《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舒扬等译,书海出版社2004年。此书虽写于一百多年前,但仍具有相当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⑥参见萧放等著《中国文化厄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文字狱”还可参见胡奇光著《中国文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⑦张君劢著《明日之中国文化》(193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5页。精神自由主要表现为政治自由、学术思想自由、宗教自由和艺术自由。
⑧世界主义是中国传统亲缘性价值取向在当代的再生,但应该注意其内部的平等性,而不能延续其家庭等级制的弊端。
⑨参见唐明邦主编《周易评注》,中华书局1995年,绪论,第8-9页。
{10}参见朱亚非著《风雨域外行:探寻古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足迹》,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1}这里的“走出去”主要指带着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走出去,而不是丢掉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走出去。像陈序经的“走出东方”实同“全盘西化”无异,为我所不取。
{12}张君劢认为:“西方哲学之中,真善美三者并重,吾国哲学之中,重善而少言真美。”(《明日之中国文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2页)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具有强烈的伦理精神,而乏艺术精神和科学精神。艺术往往成为“文人学士游戏笔墨或属于欧阳文忠所谓足吾所好玩而老焉者”。今天以艺术本体论、存在论、生命论为基础的艺术精神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弥补优化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3}参见王岳川著《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14}“精神生态”(spiritual ecology)的思想基础是生态诗学(ecopoetics)和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尤以生态批评影响最大。关于西方生态批评基本情况可以参见王诺的《发展与渊源——生态批评研究》一文,载文化研究网,2004-04-07。“生态学”映入王岳川的视野是与“发现东方”同步的,见《当代艺术的道德底线》,美术观察,2002-08;《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09。
{15}王岳川对中西问题的解决途径是中西“互体互用”(《发现东方与中西“互体互用”》,文艺研究,2004-02)、对古今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释古”、对个体问题的解决途径是“两坐标轴”思想。
{16}王岳川是基于精神全面发展上来看待中国艺术精神的缺陷与不足的,任何精神都是积极的,但并不是全面的。当代世界,中国艺术精神与西方艺术精神的互补与融合可以看作是艺术精神全面发展的一个趋势。
{17}《河殇》,陈汉元策划,苏晓康、王鲁湘等撰稿,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映。
{18}比如冯骥才提倡的保护民间文化。
{19}比如蒋庆的《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林毅夫的《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等。
{20}比如钱穆(《中国文化对未来人类可有之贡献》)、季羡林(《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有之贡献》)诸学者。
{21}“文化中国”据杜维明介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年就有人讨论了,而杜维明于1990年10月24日正式提出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并一直思考这个问题。见杜维明《文化中国:以外缘为中心》等文,《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文化中国”,武汉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