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手机文学——行走在文学与商业之间
作者:鲁晓霞
有人为运营商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订阅短信每条0.2元计算,60条短信就是12元。按照有关统计数字,全国共有移动电话用户2.6亿,假设只有1%的用户订阅了这部小说,那么收益将会达到3120万元。如果加上附加概念,如语音短信,按照每条1元钱计算,1%的人订阅,收益也将过亿。当然如此估算显然缺乏依据,过于乐观,但由此显示出的巨大市场潜能是显而易见的。
据浙江联通的一位负责人说,《城外》的短信服务去年9月起开始在浙江推出,具体分为短信形式和WAP上网定制形式。用户可逐条点播阅读《城外》(每条短信费用为0.3元)或者定制《城外》手机短信小说包月服务(包月费5元)。WAP上网定制的信息费是0.5元/次。据悉,推出以来,预订的主要是青少年,大概有近3000人。虽然人不是特别多,但这位负责人说,这跟他们预想的一样,而且这批用户都是比较固定的,一般不会退订,这正是他们要争取的客户群。对手机短信连载文学这一市场,他们还是看好的,并且除了《城外》,也陆续在推其他手机短信连载小说。⑧
新载体本身的魅力,降低了对作者号召力的要求,这应使那些传统出版门槛之外的写作者们再度雀跃。而手机小说直接的盈利目的,更让写作者的收入前景清晰可见。从读者角度看,人们对短信的习惯和依赖,又使手机小说拥有了电子书尚没有达到的屏幕阅读容忍度。这条产业链似乎早已准备好,只等待着好产品上市了。⑨
(四)手机文学是大众化的
20世纪末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转型,一元话语的解体,民众“失语”的缓解,大众话语的回归,文学的表现形式日渐通俗化、大众化。而精英写作的高雅、超拔的艺术形式再也难以得到先前那种及时而响亮的共鸣,它们在通俗的大众话语叙说中忍受着孤独。而消费大众则在传媒的支持下,在消费文化的春风吹拂中,毫不费力地享受着通俗、快乐的“消费”狂欢。②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文学是绝对的群众创作,因为三五十个字,谁都可以写一写。
大众文化,是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取向,具有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文化。广义的大众文化,无疑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内的广泛的社会文化。
大众文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其不以文学深入剖析人性的神圣天职和深度意义为己任,也不以对艺术形式的孜孜探索为追求,而是以娱乐性、消遣性为主题,它的迅速崛起适应了以市民阶层为主体的普通大众的欣赏趣味与文化需求。而在手机文学的创作中,文化的本质意义似乎无关紧要,文化的发展方面也不是关注的目的,惟有满足需要才是真正的目标。不再追求文化的历史厚度和价值深度,不再追求崇高,以放逐享受满足生活的现实乐趣为文化消费的基本需求。文化消费大众化,大众消费享乐化,使文化的感情快乐情调充斥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可以说,存在的就是合理,手机文学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大众的需求。
手机文学的最大意义是让文学在手机时代或信息时代,走进了千百万受众即参与者甚至写作者的心里。文学一直在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适应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适应文学传播媒介、流通渠道和阅读方式的变化,从网络文学到手机文学,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文学需要降低自己的门槛。文学能够降低自己的门槛,让千百万大众在成为文学读者的同时成为作者。③
(五)手机文学题材是狭窄的
无论是日本的《深爱》(作者Yoshi译为石田衣良)还是大陆的《城外》、《谁让你爱上洋葱的》,台湾的《距离》都与爱情有关。作者石田衣良是一个手机网站的经营者,为宣传自己的网站,将自己创作的小说放到网上,供手机用户下载阅读。它描写17岁的女高中生阿由离家出走后,为得到零用钱,经常与成年人约会。渐渐地,她丧失了生活的目标,整天与毒品为伴。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少年,终于懂得了什么才是人间的真爱。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艾滋病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日本女高中生。为阅读该小说而访问网站的人次突破了2000万。《城外》讲述的是两个相爱的人从围城内各自走出,在城外遭遇了一段道德和法律都不支持的合情不合理的激情,简单说就是婚外恋。“婚外恋也是爱情,或许更加轰轰烈烈,更加刻骨铭心。”④它适合正在恋爱的人阅读。
戴鹏飞的《谁让你爱上洋葱的》讲了一个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
30岁的电视撰稿人好好在一次智力节目中邂逅19岁的大学生天天,被这个长发、清眸、柔美的女孩打动。好好约天天见面,对方以“不熟悉、社会复杂”为由拒绝,他又提议互发短信来对话,天天接受了。在短信聊天中,好好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情感生活模式,也从短信里获得很多创作灵感,于是根据两人的短信写了一部小说。小说写完后,他发现已经爱上了天天,但天天已经觉察到什么,突然对他冷漠了。好好试探着问天天两人有没有可能产生感情,回答是根本不可能,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了。好好把写书的事告诉了天天,天天认为这是在利用她,于是换了手机号,从此消失了……
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对白沟通、感情纠葛都是通过互发短信完成的。文中并不拘泥于每段70个字。
黄玄的《距离》用1008字的篇幅尽可能简化地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台北的都市快餐爱情故事:
伶在KTV看见男友与另一名女孩有暧昧情愫,离去前却把分手短信错发给正在别处参加网聚的杰。未曾相识的两人透过互传短信,展开爱之旅……
确实,现今的手机文学题材非常狭窄。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爱情。手机文学的题材过于单一、狭窄,作者的生活体验过于单一,过多关注小我的喜怒哀乐,儿女情长,爱情、网恋、痛苦、迷茫等,带有“年轻一代”的热情和幼稚,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实这很正常。首先,爱情是永恒的题材,无论在网上还是在印刷媒介中,爱情文学作品都是最受欢迎,写的人最多的题材。其次,文学来源于生活,无论多高明的作家总是在写他熟悉的生活,对没有亲身实践的生活是没有发言权的,手机文学将写作者的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这是理所当然的。再次,手机爱情题材多,是因为手机文学的读者最多的便是青春期少男少女。他们生活在前沿,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浪漫爱情理想充满无限憧憬,少男少女在恋爱中的感伤、痛苦、欢乐、兴奋,都需要借助文学形式加以发泄,爱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手机文学定位于爱情题材,是符合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