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手机文学——行走在文学与商业之间
作者:鲁晓霞
手机文学有佳作,有的如古代的笔记小说,妙语如珠。有的作品像聊斋,有一种力量感染读者。如《淡了》(作者叶迎风):“淡了,淡了,还没有离别,就已经把目光放远。淡了,淡了也好,浓烈原本就不会——天长地久。”写出了人生哲理,像一杯清醇的酒,让人回味。但有些内容很无趣。如《气象预报》,整个内容就是:今夜有雨加雪,其间会出现冰雹,专家预测可能引发本市附近的山洪暴发以及泥石流,如果上帝保佑,离市区1公里的火山24小时内不会有剧烈活动,当然地震是不可避免了……让人以为是一个故事,可是它却没有下文,也许作者想表达一种情绪,但看完的感受是枯燥无味。
从“天涯”手机文学大赛目前征集到的作品来看,有小说、散文、诗歌,但都难以摆脱“短信”的烙印。不少作品仅仅只是停留在“顺口溜”的水平之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几乎没有。例如一首题为《黑》的诗歌:“黑夜/我穿着黑衣/干着黑色的勾当/却没有留下黑影。”完全没有诗歌的意境。和顾城那首“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相比,前者简直不能称做“诗”。散文看起来更像是些闲言碎语,一篇得票率颇高的题为《心的房子》全文如下:“我的心是一座封闭的房子,房子的里面只有一扇窗子,窗的外面满是秋天的叶子,那扇窗外是我惟一的心事;我的心是一座空洞的房子,房子的墙上写满你的名字,我喜欢看窗外飘零的叶子,也喜欢这样想象你的样子。”每一句都押了韵,似乎非常巧妙,可是传达出来的意思非常空洞。小说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反而像杂志上的幽默或笑话。例如《职业病》:“邻居小伙帮人挖地基时挖到一个金罗汉,兴奋之余,不知如何办好,于是给在老家当警察的表哥发了短信:‘找到金罗汉一个,咋办?’表哥立马回复:‘审问他,让他交代其他17个在哪里。’”{10}
三、手机文学还能走多远
关于手机文学,评论家们对它的出现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褒贬不一,无论是民间还是文学界对它的争议都很大。“手机文学”究竟来了没有?“手机文学”有无可能将颠覆传统文学?
可以肯定手机文学给文坛带来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的冲击波。
首先是手机写手的高收入对文学创作群体(作家)造成了冲击。手机写手已经成了当下一个新的职业,一名普通的专职手机写手月收入大约是4千元至5千元,而且据《新快报》报道,号称“中国第一”的短信小说《城外》(每篇70余字),即使据作家本人“保守”的估算,小说“一字”已值“千金(元)”,而传统作家如果单靠稿费收入,恐怕连生存都成问题,当然有名气的作家除外。于是有些长篇小说作家干脆就改行写起了“手机小说”。
其次是短信流传的广泛性和互动性对文学创作造成了冲击。对于现今的“拇指一族”来说,短信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文学的实用功能和欣赏价值在这时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收信人往往要给发信人回一两条短信,甚至不止,不知不觉中双方都参与了文学的创作,而这些都是传统文学所缺乏的。
再次是手机文学在篇幅和形式上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冲击。网络文学似乎正在把传统文学引向一个零散、极端个人化和长篇幅的方向,而手机文学因为自身篇幅上的局限必然要求短小精悍,这或许对于越写越长的传统文学来说是个好的刺激。{10}
手机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应该有它的生存空间。提倡健康、高尚的手机文学,是与低俗短信争夺市场、争取读者的一种有效方式。让手机文学这种大众文体与手机这种大众工具亲密接触,其潜移默化作用不可低估。海南移动公司与《天涯》杂志、海南在线“天涯社区”联合举办全国性的首届短信文学大赛,邀请国内重量级文学权威担当评委,期望发掘具有广泛流传价值的短信文学经典作品,同时欲开拓继网络文学之后的文学新品种——短信文学,掀起拇指文学新高潮。{11}目前这种形式的作品在日本非常畅销。从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新潮出版社两年前推出了手机阅读文学以来,已有3万用户订阅了他们提供的手机读物。在日本,手机的主要用户是妇女和青少年。70%的“移动文学”用户正是30岁左右的女性。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阅读出版商为提供的多达20类的文学作品。{12}
然而,手机文学的长处也许就是它的短处。有评论者认为作为一种平民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写作,使它注定要成为最大的电子垃圾场,而要在这个电子垃圾场中不断亮出耀人眼目的东西并不容易。其次是短信的有限容量,使某些文体的写作空间受到致命的影响,自然难以催生出优秀的作品。说得形象点,短信文学可能永远只是一种人们精神生活的“早点”,而非精神生活的“正餐”。正所谓“电子零食”是也。因此,说手机文学“将以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挑战我们的阅读习惯”,或者“将以一种颠覆性的阅读方式风靡全国”,似乎还为时尚早。{11}
不管怎么说,手机文学已经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手机小说对于目前读者依然是“可望不可及”。有人认为,以每屏显示几行的速度,来阅读几千字的电子书,视觉上感到很大的不便。而且手机小说的阅读者大多是付费的,一开始就和网站、运营商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商业气息较强。不像网络文学那样,由于免费下载和阅读,更适合自由交流和发挥个性。不管怎样,手机小说所带来的全新阅读方式,以及“娱乐大众”的写作理念,将冲击传统的图书市场,带来新崛起的大众文化。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①李清《手机小说集挺进书市》[N]。《青年报》2004-09-02。
②马相武《短信文学的文化意义》[N]。《光明日报》2005-02-05。
③邓晓成《文学泛化及其文体意义》[J]。《当代文坛》2005,(1):20。
④李俊兰《千夫长创造文学神话成手机短信第一人》[N]。《北京青年报》,2005-01-14。
⑤《短信写手从幕后走向前台》[N]。《北京日报》:文艺周刊,2003-08-24。
⑥葛红兵《拇指文化(短信文学)》[N]。《文学报》,2003-07-10。
⑦管宁《突破传统学术疆域的理论探险:近年消费文化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2004,(12):37。
⑧黄莺《手机文学大举入侵 传统阅读以不变应万变》[N]。《都市快报》,2005-03-11。
⑨姚雪《中国的手机小说由谁来写》[N]。《中华读书报》,2004-04-21。
{10}《短信文学的到来》http://www.csonline.com.cn 2004-08-08,星辰在线。
{11}《短信文学还能走多远?》http://www.hf365.com 2004-10-04,《江淮晨报》。
{12}慧美《日本流行阅读手机小说》[N]。《经济参考报》,200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