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第二媒介时代的艺术:新时期架上绘画的角色和处境

作者:尚 竑




  影响架上绘画发展的外部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伴随传媒产业的发展,现代社会出现日益明显的审美泛化(或称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势。大众传媒和影像产业的兴起提高了图像与符号的生产能力,日常生活中各种符号和影像迅速扩展。以往被认为是代表高雅和精英艺术的传统艺术门类(包括架上绘画)逐渐被新兴的工业文化所取代,商业美术蓬勃兴起。艺术摆脱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空间和美学标准,逐渐地实现了由精英、高雅艺术向平民艺术的转变。经典的审美活动已经不再占据文化生活的中心,而正被新的泛审美艺术活动所代替。审美泛化的结果虽然首先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但是,时尚文化和流行艺术的普及换来的是精英文化的衰落。架上绘画面临受众的流失。
  架上绘画的存在还取决于其真正消费群体的存在。消费主义观念借助多媒介渗透到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过程中,以商品的资本扩张为前提,从而引起为消费服务的物质文化的积累。艺术作为一种单纯审美、教育、宣传活动而存在的时代已经消失。艺术创作和艺术消费的商业功利性显而易见。在这一过程中,架上绘画的受众群体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画家的创作的动因之一是得到精神活动物化后的回报。这一结果又重新刺激了艺术品市场,并激励新的艺术品的产生。但是艺术品的生产前提是它的需求度的大小。许多人会认为,只要画出画来就可以销售。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中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消费时代的观点还有待商榷。(毕竟我们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而从目前来讲,我们仍然处于一个物质消费绝对大于文化消费的时期。一位著名艺术理论家曾谈到艺术品的消费。什么样的人才是艺术品真正的消费者,除了财富的积累以外,还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同时有更多闲暇的时间和兴趣。显然,在中国目前的历史阶段,符合这样条件的人是不多的。今天艺术的消费更确切地说,是少数商人的一种艺术品投资活动。而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
  相比较而言,一些新兴的架下艺术特别是遥在艺术,互动艺术、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影视、软件艺术、游戏艺术等新媒介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艺术审美的传统方式。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具有时间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在许多作品中,观众已经不仅仅是艺术的受众,而且是作为一个创作者参与到作品中,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比如,交互艺术容许、鼓励观众对视频感应系统的观看、触摸、操作,观众发出信息的不同,促使视频中的画面或作品成型的形式也不同。在这里,观众不再是永远的旁观者,艺术的形成也再不是具有纯艺术专业训练的画家创造的专利。视觉艺术在这里已经超出了绘画的范围,由于其持续的动态画面和艺术成型的亲历性,在审美过程中更易与观众产生沟通。新媒介艺术的许多作品可以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观众可以轻松购得。这无形中大大降低了观众进行艺术消费的成本。而网络的发展使更大范围的艺术参与和互动得以实现。
  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任何一次图像技术上的革新都对绘画产生过冲击。一百多年前,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术在法国诞生时,在艺术界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使19世纪40年代无数的肖像画家改行成为职业摄影师。古典绘画也从此变得不那么神圣和高贵。许多艺术家不得不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另辟蹊径。而随后出现的电影的发明又一次让画家激动不已。本雅明在看了杜尚的作品《下楼梯的裸女2号》后明显地看出作者“试图借助绘画手段表达今天的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③的动机。20世纪60年代,掌握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视频艺术也由此产生。20世纪80年代,电影日益工业化。电影、电视、录像这些日益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造型艺术家的创作。80年代末,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大量新兴的媒体艺术的产生。它们以其强有力的“符号暴力”摧毁了一切视觉艺术传统的边境,文化趋向于同质化和类型化。信息方式对架上绘画的作用是极大的,它既对现有绘画的语言及方法造成挑战,又促使各种异质因素在纯艺术内部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数字及新媒介艺术,体现了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文化互渗现象,在一个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空间,它容许人类的艺术产品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范围实现物质和精神共享。今天的艺术家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介在全球信息、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加速艺术国际化的发展的进程。一方面,它促使一个新的人文、艺术环境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一个社会完全信息化的背景下,个人的审美观念和感悟可以迅速与大众相结合。
  既然以图像为主的架上绘画在图像的承载上不占有任何优势。那么它的未来发展必然与其他图像文本相互交融。同时,第二媒介时代的技术进步也有利于观念艺术、数字艺术、新媒介艺术进一步渗透到艺术审美活动的方方面面。近年来,西方的艺术发展虽然也一度产生了架上绘画的艺术回归,(80年代初,西方许多国家相继出现了 “新绘画”潮流,但是其流行时间不到十年)但是,处于前沿的视觉艺术基本以观念、装置、多媒体为主。这也无需大惊小怪,因为“对当代的公众和艺术家而言,是电影、电视、录像这些运动图像而非静止的图像,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视觉遗产,成为人们想象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媒介,并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④可以预想,未来的架上绘画将面临同西方视觉艺术发展同样的命运。虽然它将在一定领域不断的发展,但是它在日常审美活动中的影响将逐渐减弱,架上绘画的艺术家群体极少化、精英化已成必然。在艺术领域,架下架上的边界将不再重要,利用新兴媒介、载体、表现形式为主的艺术样式将逐渐流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
  
  ①《第二媒介时代》34页,马克·波斯特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②《美术心理学》121页,丁宁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年。
  ③《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47页,[德]瓦尔特·本雅明,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
  ④《图像的共存与互动》初枢昊,《世界美术》2005年3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