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从“作者之死”到“读者之死”
作者:王 超
以上分析可见,读者之死并非是指读者实体读者数量上的“锐减”或“消亡”,而是文学活动读者的话语权无限增值与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共同铸造的理论事实。“读者之死”与“上帝之死”、“人之死”、“读者之死”构成总体性的话语符号链,意味着文学经典的平面化祛魅,以及读者阐释权无限扩张后出现的价值认同危机。同时,消费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又以“民主式”阅读表象浸透着市场规律的无形操控,从外部把个体审美体验摄入到体制化的虚拟同一性中。这就必然导致了读者这一文本意义的参与者和建构者在文学大生产下的整体失语。在表面的民主“消费”式阅读背后,已被抹杀了主体精神的个体化陈述功能及反思批判本质。许多理论家也为此开出了“药方”,如马尔库塞的“大拒绝”(great refusal)?熏阿多诺的“否定主义美学”,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贝尔的“新宗教”,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巴赫金的“对话—整合”理论等等,均试图挽回这一趋势。然而,对之进行逻辑陈述是一种努力,但如何在话语实践中真正拯救读者之为读者的合法性危机,还原文学阅读的厚重质感,依然待定。也许,拯救本身就是多余的。
①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②唐小林《谁的读者 何种阅读》,《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③刘朝谦《“读者之死”所指为何?》,《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④{26}欧震《读者之死》,《当代文坛》2006年第6期。
⑤尼采《快乐的知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⑥俞吾金《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
⑦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9页。
⑧{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192页。
⑨{11}霍尔《表征》,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2页、237页。
⑩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5页。
{13}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张瑞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
{14}周宪《文学与认同》,《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15}{16}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注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2页、第439页。
{17}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18}Kellner, D. Media Culture; Cultural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ren, London; Rout ledge, 1995,p1.
{19}歌德《论文学艺术》,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20}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2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的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38页。
{22}哈贝巴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年版,第187页。
{23}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1996.p14。
{24}Herbert, Marcuse. One dimensional Men, London: Sphere Press, 1968. p26.
{25}莫里斯·布郎肖《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4页。
{27}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6页。
{28}Bourdieu, In Other Wor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