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林贤治的散文观及批评实践
作者:丁晓原
林贤治是喜欢思想的,思想有一种刚性的质感。但是在散文批评的文本中,他似乎不习惯于思想表达的那种逻辑演绎的学院派做法。他主要将感觉凸现了出来,有时给出的是一种富有意味、趣味的直觉。他在比较苇岸、王小波和张承志调动所有相关的感觉或直觉:“苇岸并不像王小波那般‘有趣’,无宁说是清苦;但也不能说是枯燥乏味的,他的心是一个宁谧的湖,文字有水样的柔润。如果说‘有趣’是一群潜伏的水鸟,随时亮翅起飞;那么‘无趣’就是一丛芦苇,永远地守望湖岸。‘有趣’与‘无趣’,在这里都一样的风光诱人。王小波是科学的,苇岸是诗的。王小波用大脑思索,分割一切,判断一切;苇岸则用心灵承载,拥抱一切,感悟一切。苇岸也不同于张承志,虽然他们一样着重精神和信仰世界。从精神的源头来说,张承志是东方的,苇岸是西方的。张承志固守一个中心,苇岸没有中心,散漫然而整饬。张承志是英雄崇拜,苇岸则是生命的本体论者,崇拜生命自身。因此,苇岸会像安详的传教士一样宣扬博爱,人道主义,非暴力主义;张承志则如一名游侠,一意鼓吹抵抗和仇杀。无疑地,他们都是信仰主义者,张承志是属于宗教的,苇岸则是伦理的,关注的是‘大地道德’。在美学方面,两个人都为农业文明所培育,张承志是耐旱作物;而苇岸不免显得柔弱,渴望情感的滋润,所以始终凝望天际的雨云。”{23}这就是率性的散文批评者的文字。他所构建的是基于“印象”的以直觉判断为主的非系统存在。在这里,“印象”式的判断琳琅满目。“印象”或得之于阅读对象时所产生的灵感,或经由具体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只是把“三段论”式论证过程作了省略。论者的判断有抽象的,也有以物事譬说的,文字背面论者留有很多的空白。这种表达方式,营造了一个可能的容量增大的意义空间。在集约化的比较中,将苇岸、王小波和张承志各自的特质和价值有限地呈现了出来。不过这样的感觉批评的最后完成,是有赖于读者们足够的阅读经验的。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
①南帆《文类与散文》,《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②林贤治《五十年: 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书屋》,2000年第3期。
③④⑦{13}{14}{17}{18}{19}{20}{21}{22}林贤治《五十年: 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
⑤⑥⑧⑨{10}{11}{12}{16}林贤治《90年代散文:世纪末的狂欢》,《文艺争鸣》,2001年第2期。
{15}孙绍振《为当代散文一辩》,《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