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对现代主义深度意识的消解

作者:金 哲

式以对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绘画风格,如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术界。饶有趣味的是,商业性特征十分显著的波普艺术竟然在这些国家具有了某种革命性的意义。这是安迪·沃霍尔们所没有料到的,其原因在于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波普艺术,尽管商业化气息很浓,但它毕竟是在与现代主义作对抗中产生的,由此分析,波普艺术自身还是具备了某种革新性,是新时代的产物。
  对于波普艺术的评价,还是法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博得里亚的阐释更为一针见血:“虽然在波普以前的一切艺术都基于对世界的深度意识之上,波普艺术却声称要成为内在符号秩序的等同物——成为工业和系列产品的等同物,因而具有整个环境的人工和制造特征。”博得里亚的这句话十分清楚地点明了波普之前的一切艺术特征即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深度意识,而波普艺术正是摆脱了符号对世界的意义关系,从而也摆脱了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符号应具有的深度意义。转变成符号内爆的艺术。这种艺术符号的再生产是以工业化的大规模复制为基本特征,因此波普艺术成为整个消费社会的代表性艺术门类就是响应时代潮流的召唤了。
  
  二、好莱坞商业电影与后期戈达尔的实验电影
  
  众所周知,好莱坞商业电影是当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最突出代表,它的商业性、消费性、市场性以及对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的广泛影响,都毫无疑问地成为大众文化的焦点中心。好莱坞电影业有一个发展历程,即它是从古典好莱坞转变到当代好莱坞的,古典好莱坞时期是电影工业的最初发展时期,从电影作品角度来说,好莱坞已经形成一套固定模式: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大团圆式的结局,注重影片的通俗性、娱乐性,力求体现各民族共有的传统道德伦理观、精神价值观,如亲情、正义、友谊、博爱、勇敢等,而浅显易懂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共同特征,当然它也不可避免地宣扬了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观念。随着电影科技的飞速发展,消费社会的来临,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一支独秀,好莱坞商业电影在制作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大量的电脑媒体技术被广泛采用,造成科幻电影的泛滥,大型摄影棚的建立,使得电影制作能够展现更多的、以前难以表现的场面,而且制作更加精良,画面视觉效果诱人,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大额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我们看到,近年来好莱坞的电影投入动辄上亿美元,这是其他包括英法在内的各国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尽管好莱坞的电影技术很先进,但在电影故事的内容表现上,仍然延续传统的一套固定模式,娱乐性被放在第一位,其原因还是电影首先被制片商们视为能够获利的商品而不是艺术品。
  近年来,好莱坞带有科幻色彩的商业电影一直占据着世界电影市场的主要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著名导演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开始,好莱坞推出了一系列科幻电影,其中产生广泛影响的有:《大白鲨》、《异形》、《外星人E.T.》、《终结者》系列、《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影片。这类科幻电影有以下特点:在电影叙事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模式,依照时间顺序来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甚至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现代主义风格的那种深奥难懂特征,实际上其最大的看点就在于新颖的电影特技上,由此而带有所谓的奇观电影的特征,在电影文本的深度意义追寻上,几乎无所建树。
  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不同,法国作为艺术电影的制作中心,为世界贡献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导演,这其中就有让一吕克·戈达尔。让一吕克·戈达尔,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运动的主要代表,成名作《筋疲力尽》是“新浪潮”电影美学的宣言书。“新浪潮”运动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电影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影响逐渐波及世界,连好莱坞这种商业电影也被冲破了缺口。戈达尔被西方电影界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主张用非理性的意识流来代替逻辑的情节结构,电影中常常出现时空错乱、音画错乱、真假错乱等交织在一起的局面。随着新浪潮运动的衰落,让一吕克·戈达尔也开始新的转型,这一时期被称为后期的戈达尔。后期戈达尔的电影应用了高科技手段,凸显了一些后现代美学的特征。
  对于后期戈达尔的实验电影中所包含的重要革新元素,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李·R·波布克这样归纳到:“1,完全摆脱了叙述故事的传统形式。2,拐弯抹角和出人意料的社会评论方法。3,摄影风格与题材完全相适应。4,革新的摄影机运动技巧。5,剪辑不考虑传统的连续性和逻辑进程。”波布克的总结基本抓住了戈达尔的创新所在,但未予具体展开说明,事实上戈达尔的创新正是对过去新浪潮运动的某种否定,是对新浪潮所持的“作者电影”观念的否定,不再去刻意追寻存在的意义,不再去进行深刻的理性思考。不再讲求电影叙事的逻辑性与完整性,这样做的结果正是后现代艺术家们所倡导的。
  同样是对戈达尔的艺术评判,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戈达尔》的评论文章中就总结得相当完整而深入,她写道:“然而,戈达尔不仅是一个睿智的偶像颠覆者,更是有意识地要摧毁电影本身。也许他不是第一个要摧毁电影的人,却绝对最持之以恒、最才华横溢、最懂得应时而动。他对于传统电影技巧——如自然剪辑、视角连贯和清晰叙事——的处理,堪比勋伯格在1910年前后批判主流音乐的调性结构,而开辟非调性作曲时代的创举,也类似于立体派画家对于绘画中写实和透视原则的大胆挑战。”桑塔格指出,戈达尔的实验电影正是对传统现代主义电影的制作方式的一种颠覆,一种解构,其所持的精神正与勋伯格之于主流音乐、杜尚和沃霍尔之于现代主义绘画的否定相等同,尤其在电影的逻辑性方面,他作了大胆的改进,抛弃理性主义对电影创作的影响与要求,采取碎片化叙事、跳接镜头、无中心角色等方法,使他的电影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后现代风格,所以桑塔格归纳道:“他的影片已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旨在重塑受众感知体系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活动。”所谓重塑受众感知体系即指戈达尔的实验电影给予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打破观众原来的传统欣赏习惯,促使观众反思自身的审美趣味,达成一种新的变化,而戈达尔所重塑的,正是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平面感,是对理性反思的深度模式的取消。
  与苏珊·桑塔格不同,詹姆逊在《后期戈达尔电影中的高科技合成》一文中,对戈达尔的影片《激情》(1981年摄制)从叙事与技术两方面作了解读分析。我们先看一下剧情:一位工厂的女工汉纳被她的老板迈克解雇,她爱上一位来拍电影的外国人杰泽。而后来老板的妻子也爱上了杰泽,于是在这四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最后,老板迈克决定卖掉他的工厂,电影制片人杰泽决定放弃拍摄计划,返回处于戒严期的祖国波兰。
  首先是这部电影的“无中心”特征:导演戈达尔在电影剧本中明确地写道:“尽管这位外国人(杰泽)周围有十多个主题,可他本人却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