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对现代主义深度意识的消解

作者:金 哲

不到适合他电影的主题。”正因为这部影片是“无中心的(即去中心的)”,所以造成了影片叙事的不连贯性。以及没有哪个角色是真正的主角。因此,詹姆逊指出:“不把杰泽看作中心人物,但是随时随地总要把他看作一种手段,而不是看作目的,把他看作很多角色中的一个,而这些角色大体上都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叙事的不连贯性意味着影片包含纷乱而丰富的事件,于是电影文本就呈现出不可穷尽的特点,观众的每一次观看都会展现出新的碎片和细节。无中心的主体或主角,表明集体对于个人的影响具有民主化的平等意义,也就是许多角色都可以作为瞬间的主要角色,詹姆逊称之为“瞬间中心性”。
  影片的空间特征是通过借助于高科技手段来完成的:1、技术空间:电影所构成的视觉空间是由技术完成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两名演员与身后的古代君士坦丁堡伊斯兰风格建筑融合为一个画面,这种场面只有通过先进高级的摄影设备才能做到,它把历史与现实这两个空间叠加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新的视觉空间。2、音乐空间:戈达尔以德沃夏克的《小钢琴协奏曲》为影片的背景音乐,主要有三种声音:打击乐、钢琴声和管弦乐,詹姆逊认为这部协奏曲是以视觉结构创作的,结构严谨,不可分割,其中钢琴声不断压倒管弦乐声。协奏曲配合着电影画面,实际上创造出一种新的富有象征意义的空间。3、空间对立:“电影制片厂与工厂之间,上层建筑和基础之间,事物的意象与事物本身、再生产和生产、美学和政治经济、后现代时期的技术和前(垄断)阶段的旧的装配线技术等诸多空间的对立。”这种种空间互相对立、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电影世界,观众从中会获得一个无限解释过程的可能性,即一个空间所产生的意义会使我们回到另一个空间创造出新的意义。
  可以说,后期戈达尔实验电影所进行的种种探索,标志着一种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的确立。意味着现代主义电影已经走向衰落。
  
  三、法国新小说
  
  就文学创作的变革而言,在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型过程中,法国新小说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法国新小说是在对现代主义写作传统的颠覆中确立起来的。它直接批判了现代主义对深度模式的追求,而致力于深度模式的消解,正如其代表罗伯·格里耶所说的:“我们必须制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和功能意义的世界。让物件和姿态首先以它们的存在去发生作用,让它们的存在驾临于企图把它们归入任何体系的理论阐述之上,不管是心理学、社会学、弗洛伊德主义,还是形而上学的体系。”
  其具体策略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其结果是限定了意义的界限,认为意义只存在于人自身,停留于物的表面。受解构主义的影响,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们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指明人类中心主义在对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是如何的荒谬,“事物就是事物,人只不过是人”,世界的存在并不是由人来规定并赋予意义的,它只是它自身,人与世界的关系实际上是共存的并在关系,没有高低之分,所以我们的“视线仅限于摄取准确的度量”,我们的“激情只停留于物的表面,而不企图深入,因为物的里面什么也没有;并且也做不出任何感情表示,因为物件不会有所反应”。其次,采取“物的写作”方式,即客观的、取消心理主义的描写方式,主张对事物的表面进行纯粹客观的描写,其目的是为了取消一切强加在事物上的人为的意义,从而使读者不断反省自己,重新思考人与物的关系。
  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娜塔丽·萨洛特、克洛德·西蒙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等,正是他们喊出了“铲除关于深度的陈旧神话”的口号,引发法国文学向后现代主义转向,并逐渐形成一种波及世界的小说革新思潮,促进了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的繁荣。总之,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看到: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在对现代主义深度意识的否定中产生的。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