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关于当前国产电影生态环境的担忧与思考

作者:贾 宏

蕴、情志都是通过直觉形式呈现出来的。电影作为视听艺术和文化转播的重要媒介,除了自身的商品属性要承担着经济发展的指数责任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肩负着文化传播和民族精神振兴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艺术产品的制造者和精神产品生产者,电影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就是如何创作出艺术性和思想性电影作品来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这是电影艺术产品生产者的第一要务。在当下,其核心标准就是是否真正做到了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要做到文艺作品真正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坚持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就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及其美学理想的引领,站在时代审美思潮的先头”,从而真正肩负起民族精神振兴的历史使命。电影艺术,也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都是求美、求善、求真的艺术,是“教育、娱乐、操修心灵”的艺术。当代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对艺术作品的美学品格和历史品格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诗不只是此在的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的孕育基础”。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把“诗”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显然,作为文学艺术家园里的电影艺术,如果只被认为或看成是一种消遣、一种激情或者是一种虚幻,这一定是肤浅的,而且是充满危害的。同时,艺术的品格还涉及到艺术与人类生存意义的内在关系问题。海德格尔曾通过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对此问题做出了深刻的解释:“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存在本质上是诗意的。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劳绩,不仅培育大地上的植物,而且还用各种工业手段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可谓充满劳绩。人类也因此而自豪,但这并不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生存的本质。因为,人类无论有多少劳绩,还只是一种有限的世界,而人类却应该冲出这有限的世界,达于无限。无限就是对有限超越中的一种自由状态,而这种自由只能存在于精神世界。所以说,人类生存不能总是集中在无节制地发展的物质世界里,而忽视精神世界的构建,从而失去人生存的真正根基。人类是不能没有生存的根基,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灵魂。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文学也好、电影也好、戏剧也好、电视也好,以及其他的艺术样式也好,都会使人的精神发达起来,提升起来,由此成为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从哲学意义上讲,“艺术不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是一种存在方式”。
  既然艺术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人生。“在今天,审美也就是对现代化社会的前瞻,是人的再塑造,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文化成就的批判继承及扬弃,是对永恒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审美就是对平衡、完整和真实的渴望;是对健全人格的渴望;是对获得一种适度感和良好判断力的渴望”。因为人类是高级形态的理性情感动物,有着自己需要坚守的人类独特的精神。需要通过审美方式,去启迪智慧,陶冶情感,熔铸人格。王国维先生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艺术家首先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为人民创造美;要真正做到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以优秀作品去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促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因此,电影艺术工作者应在用责任、义务,道德、良心所构筑电影“艺术性、思想性”与电影商业性和娱乐性的“二元”图式中,寻求“度”的和谐把握和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的平衡。既注重电影艺术与市场联姻后带来的文化增值、财力增加和文化成为综合国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正面效应,又注重防止片面的利润诱惑和拜金主义、技术至上主义等带来的电影艺术的负面影响;既注重电影文化产业价值观给电影艺术创新带来的新的发展动力的积极作用,又注重防止市场化驱使追求“观赏性、娱乐性、商业性”而不惜“媚俗”之术,以至降低国民素质和审美情趣。
  适值当下,我们民族个体的行为意识、心理素质、价值标准、伦理规范,需要艺术创作主体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文化自觉意识对它加以关照、发现和开掘,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笔触、视野、镜头穿透到人对历史及其文化发展的主体性精神追求的高度加以关照。电影工作者在意识到中国电影在新的世纪艰难地前行,面临的不仅是机遇,还有无情挑战的同时,首先要解决好电影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要坚持在积极适应和满足大众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的和谐文化需求和多样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精神素质和美学修养,并满足大众百姓的多样审美需求。以为“思想性、艺术性”求“美感”电影作品,和着时代发展的节拍,剔除“媚俗”和利润至上的经济动机,把优秀的、能够表达艺术家美学思想的作品奉献给观众。希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失败可以成为未来电影创作的前车之鉴。中国电影永远需要“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