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感动与发现
作者:李 黎
流,网上没说,总之土狗知道主人要杀它,后腿坐地,整整跪了一上午。主人没有把它的手脚捆上,但它也没有跑,它就那样整整跪了一上午。主人磨刀不止,其实是不忍心杀它。后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一个好心人花了60块钱把土狗买下来放生了。那条狗放生之后一天不吃不喝,有人说它仍在恋旧。
这两个故事里面都有一个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那就是感动。
观察,细致,细腻,这是作家的天赋,但是此后呢?此后的感动更为重要。形式主义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感动,过分地醉心于形式,缺乏使人感动的东西。好比炸麻花,只注意给麻花拧劲,忽略了它的味道。因此它受到了抛弃,受到了读者的抛弃。也被作家自身抛弃。
不仅形式主义小说,现在的一些小说也存在着弊病:渐渐在丢掉怜悯,丢掉敏感。或以肤浅的怜悯描写底层民众,表现出一种做作和浅薄;或者陶醉于自己的感觉之中,显现出狭隘和冷漠;或轻描淡写,或以无聊为趣。难道是世事的浮躁使人们变得不再敏感,不再容易感动?抑或是集体无意识造成的集体缺乏感动?
关于感动与麻木,举一个例子。国内学校开家长会时,通常都是家长们坐于教室,听着台上老师宣读自己孩子在班上甚至学校中的名次,而且,学校还要把这个名单张榜公布,而且以此作为督促学生的有效方式。学校如此,家长也觉得理当如此。其实这是一种有悖于对孩子健康心智培养的做法,无论对榜单后面的孩子还是前面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其实我们的老祖宗也不是这样教学的,孔子有弟子三千,他总是因材施教,从不说弟子的不是,而是告诉弟子们,你能放马,你能种菜,你能治国。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对这种最容易打击孩子的行为无动于衷,至今依然不以为耻,可见我们的神经确实麻木得可以。当一个人麻木迟钝到对外界熟视无睹的地步,又何谈感动呢?
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天赋,不在于他受过多少教育,有多好的语言天赋,见识过多大的场面,即使他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也不一定具备作家的潜质。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潜质是感动和发现——普遍的感动和特殊而又细微的感动。深入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从细微中发现感动,发现生活的本质。
海中有一种鱼叫鲨鱼,最厉害的叫虎头鲨,他们是吃鱼的,他们见鱼就吃,他们不是和平的使者,是海中的捣蛋鬼,这帮家伙很可恶,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们又是海中的清洁夫,他们优化了海中的环境。原来破坏也是一种平衡。
小说需要这样细微的发现,小说家应该让体内所有的感知神经都处于活跃状态,以精微的感受力去触摸世界,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也许有人会说,人类走到21世纪,还有什么事情没有被人发现被人感受到的呢?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如《圣经》所言,太阳底下无新事。然而,作为个体的你,你的感受力是没人能够替代的。只要你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自由的心灵,悲悯的情怀,以你独特的感受力,你能够写出别人没有感受到的感动与发现。
(作者单位:鸭绿江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