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当下文学缺少什么?

作者:马伟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说,有其必然性,这与全球一体化的商品时代和市场经济有关,是商品经济对纯正的文学艺术挤压的结果。因为“在所谓的市场化、全球一体化的语言环境里”,人类的“整个精神状态,都是向下的,不是向上的”。“你如果看一下美国的文学史,包括南美、印度最近出现的一些作家,都是一样的!”(张炜语)在世界各国,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着。对于正在融进世界经济文化大格局的中国社会来说,对于正在和整个世界文学同步发展的中国文学来说,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世界潮流的冲击,出现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承认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被动地接受这一事实,此外便别无选择。我们都知道,虽然现实的中国正在积极地融进国际社会,正在与整个世界同步发展,但实际上它也一直走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上,而不是在简单地机械地踩着别人的脚印走。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文化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学建设,就不能去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那条精神向下的路,去写所谓的“下半身诗歌”和“下半身小说”。我们的作家不能不负责任地去写性,去写暴力,不负责任地去抛弃文学固有的美。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曾经非常正确地提出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不断地用先进思想教育人,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人,用优美的艺术陶冶人。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作家有责任坚持在文学这块神圣的园地里去创造,真正为中国读者献出艺术美,使美重新回到当下中国文学中来。
  提出这样的要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正如前文所说,近百年间的中国新文学行进的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商品化的时代里,当年的无数作家仍然固守着严肃文学这方圣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降低自己的人格和文格,没有去写什么“下半身诗歌”和“下半身小说”,而是始终不渝地以严肃的态度去对待文学。不论是鲁迅、茅盾,还是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和艾青等等,都莫不如此。虽然这些人在当时大都没有稳固的生活来源,都缺乏基本的生存保障,但他们从来没有被金钱的力量所撼动,没有因此而与商业化社会同流合污,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正因如此,他们才经得住了时间大浪的淘洗,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栋梁。与此相反,当时某些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理智的人,如张资平等,大写旨在谋取金钱的东西,但却遭到了绝大多数作家的普遍唾弃,也遭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唾骂,连他们自己也感到灰溜溜地抬不起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经验有力地昭示我们,在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的社会里,坚持创造文学的美,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实事求是地说,与当年的那代作家相比,今日作家的生存压力要小得多。今日的作家很少有自由职业者,他们大都从各级政府那里领着固定的不算菲薄的薪水,谁也没有更多的饥寒之虞;多年来还没有听说过哪位作家饿饭的事。社会提供给作家的稳定的生存保障,为作家拒绝商业诱惑、坚持追求文学的美创造了足够的条件!
  当然,有这种条件是一回事,能否坚持追求文学的美是另一回事。若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作家不断地进行内在的自我调整,解决自身的修养问题。我觉得作家有理由意识到自己所担当的“人类工程师”的重任,意识到整个社会寄予的高度期待。在商业化的时代里,不仅个人要有拒斥金钱诱惑的能力,更要有鞭笞朽恶的社会观念和社会现象的义愤,以成为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良知。为了完成这一社会重任,就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灵魂高度,抬高精神境界,铸成美好的情怀,从而时时高擎着那盏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给人以向上的精神鼓动。不要鄙视作家心中应有的理想与崇高,“一个作家不管怎样时髦和深刻”,也不要“见到理想、崇高就吓得满地打滚”。(张炜语)同时,还应该正视文学在引导国民灵魂方面的重要性,不要用玩世不恭的心态和姿态,把文学说成是既不能兴邦也不能亡国的玩艺儿,以致把文学降低为码字匠人码出的文字产品而别无深意。要能够在躁动不安的现实世界上,在美丑杂糅的商品社会里,坚持用美好的眼光去看生活,在普通民众风尘仆仆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自己的作品发散着幽幽的美的芳香!且不要以丑为美,彼此之间争先恐后地比谁肚子里的坏水多,比谁的作品写得更丑陋!只有这样,才能使缺席的美回到当下的文学中来!
  在呼唤文学中的理想主义、诗意和美的回归时,我们不能不重提路遥,因为他的成功太值得深思了。在当代作家中,很少有谁的作品像他的《平凡的世界》那样长期地受到读者的欢迎(有各种调查为证)。之所以如此,原因之一就因为路遥始终坚执理想主义精神,追求作品的诗意和美。他说“一个人应该有理想”,“一个社会也应该有它的理想”,“理想就是明天”。人们“所有的实践和努力都是为了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由于有这种信念,他总是用理想主义精神去观照和叙述生活,用充满诗意与美的笔触去写世界和人生。他写历史的曲折和社会的灾难,总是写出它蜕变前进的缓慢胎动;他写人的命运的坎坷多难,总是写出人的韧性搏斗;他写人的苦难,总是写出人在苦难中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他写人间的各种矛盾,总是写出人际温情;他写黄土高原的贫瘠落后,总是展现生活的诗意。他的作品总是散发着浓郁的美,而没有丝毫的庸俗和无聊。他的作品总能使人在繁乱沉重的生活中,在喧嚣浮躁的尘世间,看到前方闪烁的“灯火”,总能生出阵阵的激动和力量。当然,我们无意要求所有的作家都去选择路遥的路,但路遥的成功却是值得深思的。倘如当下的作家能从他的成功中悟出点儿什么,对于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来说肯定是件好事情。
  总之,我们强烈地期待着文学的理想、诗情和美的回归!
  魂兮归来!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