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文学批评之病相与批评期刊之困境

作者:冯希哲




  
  文学批评期刊的困境及走向
  
  文学批评期刊是文学批评的窗口与阵地,专家们对批评期刊所处的境遇深表关切,认为受到管理体制、学术评价体系、商业意识、传媒方式等多元化因素影响,作为专业性、文艺性很强的阵地又处在办刊人员、经费等现实困境中,这是对期刊发展的直接考验,也是对文学批评事业的考验。
  
  一、批评期刊的困惑与守望
  
  孟繁华认为文学批评期刊在近些年来谋求突围与超越,成就有目共睹,期刊所面临的困境比文学批评本身要更艰难,“他们可能是从事文学工作里面最让人同情的一个群体”。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作为学术性的文学批评期刊遭遇到空前的挑战,各批评期刊都面临着诸多不同的压力,学术期刊的性质也决定了批评期刊很难走到市场,处在有场无市的尴尬境地,经营能力受到限制。
  李国平坦陈《小说评论》办刊中难免会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与干扰,要面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压力,因此期刊有时不得不做一些扼杀文学生命和学术生命的事。他说“没有话语权的声音在刊物上很少能够体现。实际上刊物也在被动地、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些扼杀文学生命力和学术生命力的事情。我的感觉是批评刊物和人民文学都有同等价值,它也是一个时代文学风尚、文学现象、批评现状的风向标,甚至更鲜活、更敏感地体现了现代文学的东西。”李国平认为另外一个困惑是,办学术期刊是一种学术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学术建设过程,但在当下语境中,批评期刊不能、也无法实现自我超越。黄发有(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扬子江评论》副主编)也有相似困惑,他说办期刊不能不进入一定的评价体系,对于期刊来说首要的就是提高知名度,而最便捷的是“名家路线”。即便名家文章不理想,一个新人的文章写得再好也难以发表。“文学批评的未来在哪里?就是新人。”但是,生存面前期刊经常不得不扼杀新人。《名作欣赏》主编原琳发自内心地说:“在目前文学边缘化的时代,兼有文学批评和鉴赏功能的杂志,有时很难面对作者。编辑精力有限,从良心上来说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但从刊物发展的未来来说,我们有一种神圣的责任,要保持刊物的品牌,尽管有生存问题,但操守还是义不容辞的。”
  评论家认为文学批评期刊自身还存在其他深层次的问题。栾梅健认为批评的公正力与公信力问题是当下文学批评期刊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命题。畅广元则批评文学期刊“办的多是对真文学的扼杀”。他强调指出办刊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文学内在规律来把握。
  施战军分析了近年来批评期刊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他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批评期刊是一个纯正的文学期刊办刊思路,同时还是一个批评的平台,加之强势媒体的介入,其色彩跟现在的纯文学批评期刊的方式不一样,如果说这是一种学术的或者文学批评介入的话,那种介入是资讯型的介入,而强势媒体介入则充满着晦涩的娱乐。第二,现在的文学批评期刊面对着一个新的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学术环境。这个环境由主要大学构成,大学评价体系深入影响了文学批评期刊的办刊方针,使得文学批评期刊和文学批评本身面临着很重要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板结僵硬”。他认为大学评价体系还导致了目前大学文学教育的各种病状,对文学批评期刊产生了一种扼杀性的传染。同时,他强调,在文学批评期刊里面展现的趣味是极其重要的东西。“一个评论刊物有一个集中的趣味,容易造成一种文学史事实,所以编辑的趣味有一种潜在的文学领衔的职责,甚至是文学史经典化的运作”。
  面对生存困境,文学批评期刊依然坚守着阵地,并企图通过艰苦的努力来改变艰难的生存环境。张未民认为无论无何,生存建设还是文学批评期刊一个最根本的东西。但也有思想建设和办刊宗旨的建设,也就是学术建设问题,“这里面也关系到人,能不能推出新人,不断地推出新的批评家,这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当代文化建设能起多大作用?能有多大意义?甚至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如何才能起到一个文学批评期刊的作用。从学术角度讲,我们的理论都是一种评论,就是对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刊物是一个载体,怎么样发声?发什么声音?效果怎样?这是我们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必须关注的。”在处理生存发展与精神品格问题上,他认为“刊物自然要高尚一点,要坚守,要有它的精神性,但同时它又是物质性的,对于当代批评来说,我们要让它有学术性,但是我们还要让刊物有很好的生存,刊物还需要发展。刊物是我们现实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如果想办精品刊物,那是我们的理想,也是一个可贵的追求,我们就应该坚守。”对于期刊所阐述的坚守态度,冯希哲提出不尽相同的看法,他认为批评家和读者对文学批评期刊整体状况的忧虑很多,尽管都存在实际困难,总体来说有阵地总比没有好,多总比少了好,但是从期刊本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来要求,不应降低为最后的底线,尽管这是基本生存问题,是活着的基本需要,“如果简单地把批评期刊发展定位为最后的一种内在的规律性的基本东西,那是一种悲哀,期刊固然应该坚守一种自身的风格,不管坚守什么都应该有一种思想,有一种品格。”
  
  二、对批评期刊的期待与展望
  
  文学批评期刊建设对净化文学批评,乃至于整个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孟繁华将批评期刊在当下语境中的价值意义总结为“有文学批评期刊进行推动,才能够保持纯粹的学术性。”文学批评期刊因此就对文学走向负有了崇高责任。他期望“办刊人要出于公心,要有一个非常高的标准,更重要的还要有一个很高尚的学术情怀。”李星认为文学评论期刊作为文艺性、学术性、专业性的阵地,其宣传作用、商业化的效应主要靠报刊媒体、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来承担。报刊媒体和期刊媒体性质不同,在更注重消费阅读的时代,“在文学阅读变得很不庄严、很不专业的时候,批评期刊的责任就是要把消费时代的阅读变得更庄严”。陈汉萍认为要保证文学批评期刊发展,一个是要强化编辑队伍建设,要提升编辑素养,还要从体制上保证期刊的持续发展。
  张燕玲感觉“当代批评期刊正进入回暖期。经过近十年的锤炼,期刊已经日臻成熟了,相对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有影响的已经日益有影响,原来转向不成功的也慢慢回落,从冰冻期正在回暖。”她认为期刊生存境况正趋向好转,“从生存上,期刊目前的状态是两种功能并进,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并进。正常路子还有可能影响批评期刊相当长一段时间,但输血和造血功能已并进。”她勉励期刊同行在新一轮的艰难守望中,一是要直面暂时困难要勇于坚守。现在期刊的衰退并不是办刊的文艺观或者编辑有问题,而是期刊受到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强势冲击,逐渐丧失了主流的地位,也许在种种无奈情况下期刊的坚守会比任何时候都艰难,但必须正视,要甘于寂寞。二是还要不甘于寂寞。“在办刊理念和思想上,尽可能发挥杂志的引领功能,除了杂志本身的品质,再加上像今天这样一个活动,在回暖方面会对期刊非常有益。从甘于寂寞和不甘于寂寞来建构起批评期刊的人文主义精神。”李国平认为批评期刊在生存成长中,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在新一轮坚守中肩负起批评期刊责无旁贷的崇高责任。
  
  结束语
  
  在相互思想与认识碰撞中,大家认为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期刊在文化消费时代,不仅不能弱化批评的功能,还必须强化引领风尚的功能,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作家,或者文学思潮的流变,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责任和义务。虽然目前文学批评的引领功能并未完全发挥出来,自身也处在困境中,但同时面临的也是一个重要的抉择。既然是一次选择,批评期刊和批评家就应加强合作,以突出重围,并开创批评的新视野新纪元。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