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
作者:周明强
式。例(6)中的“修得好”是述补关系,但又有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的不同。
4.动作行为作谓语的句子,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高。例如:
(7)他来这个班没几天,好些同学还不认识呢![84]
(8)他的笑话讲不完。[80]
例(7)中的“他”既可是“认识”这个动作的施事(“好些同学”是受事),也可是“认识”的受事(“好些同学”是施事);例(8)中的“他”既可是“讲笑话”的施事,也可是受事。
5.因读音轻重不同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高。例如:
(9)他说不下去了。[83]
(10)我想起来了。[72]
例(9)中的“不”轻读,句子的意思是“他没法说下去了(因为难过或者激动]”;“不”字重读,句子的意思是“他不到下面去了”。例(10)中的“想”轻读(“起来”略重),句子的意思是“不想再睡了”;“想”重读(“起来”略轻)时句子的意思是“回忆起来了”。
6.由虚词的多义词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低。例如:
(11)他一个早晨就洗了两床被子。[64]
(12)他们多半是一年级的大学生。[55]
例(11)中副词“就”指向前面的数量短语并与之一起重读,表示“洗”得多,“就”指向后面的数量短语并与之一起重读,表示“洗”得少多。例(12)中“多半”是个副词,当它表示量的推测时,是说“他们大部分是一年级的大学生”;当它是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时,是对情况比较肯定的断定(即他们)一般不会是其他年级的学生。
7.判断句中由语义关系引起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例如:
(13)他是我弟弟的崇拜者。[63]
(14)她是去年生的孩子。[53]
例(13)中的“他”既可是弟弟崇拜的对象(即受事),也可是弟弟的崇拜者(即施事);例(14)中的“她”既可指生孩子的人(施事),也可就指孩子(受事)。
8.由细微语义差异动词造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例如:
(15)这几箱书送图书馆。[64]
(16)那本书我丢了,怎么还你?[51]
这两例中的“送”、“丢”也是多义词,但却不像第一类多义词那样容易辨识,是因为词义的差异细微。例(15)中的“送”既可理解为“送到”(动作动词),也可理解为“送给”(授受动词):例(16)中的“丢”既可理解为“遗失”(非主动的),也可理解为“扔掉”(主动的)。这种动词使用上的差异,不易被人的认知所关注,所以,一般只能激活一种意义的理解。
9.由词的小类兼类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较低。例如:
(17)我们需要进口机器。[61]
例(17)中的“需要”是行为动词与能愿动词兼类,当它是行为动词时,“进口机器”是其宾语,第一层次是动宾关系;当它是能愿动词时,它修饰“进口机器”,第一层次是状中关系。
10.由语义指向不同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低。例如:
(18)我帮她洗衣服。[29]
(19)我们同学就去了二十几个人。[38]
例(18)里的“帮”可以分别指向“她”,“帮”的具体内容是“洗衣服”,这时的意思是“我洗,她不洗”;“帮”也可指向“她洗衣服”,这时的意思是“我和她都洗衣服”。例(19)里的“就”的语义既可以指向“我们同学”,意思是“我们同学”去的人多:“就”也可以指向“二十几个人”,意思是“我们同学”去的人少。
11.由小类兼类、语义指向等共同带来的歧义句识别度更低。例如:
(20)这些题我们都会做。[37]
例(20)中的歧义是由副词“都”与能愿动词“会”共同形成的:副词“都”在句中有语义指向的不同,当“都”指向“这些题”时,意思是“没有一道题不会做”,当“都”指向“我们”时,意思是“没有一个人不会做”;能愿动词“会”可以表示具备了某种技能,作此解时,该句是说“我们都能够做这些题”,能愿动词“会”还可以表示具有自觉性,作此解时,则该句是说“我们会自觉地做这些题的”。这种复杂的歧义现象辨识率很低。即使看出歧义,也不是将四种意思都看出来了。
12.实词与虚词兼类形成的歧义句识别度最低。例如:
(21)这篇文章给我看看好吗?[24]
例(21)中的“给”是动词与介词兼类,当它为动词时,是“我”要文章看;当它是介词时,是“我”请别人帮“我”看文章。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歧义的形成与语言结构的特点、语义特点有关,更与人们对语言特点的认知有关:如单纯由多义实词引起的歧义句容易辨识;由结构层次、结构关系、语义关系、轻重音不同等带来的歧义识别率次之;由虚词、兼类、深层语义引起的歧义的辨识再次之;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歧义最难辨识。这种辨识率的基本趋势可图示如下:
三、歧义的消解
语言的歧义由语言单位的多义造成,实际使用中存在的歧义,和人们的认知相关。从表达一方来说,只有能够辨识语言歧义的存在,才能在语言表达中,避开歧义的表达,实现歧义的消除。从接受一方来说,也只有能够辨识语言歧义的存在,才能在语言接受中,依据语境和交际的目的从歧义里做出正确理解的选择,真正消除歧义。
(一)接受者利用认知心理机制抑制歧义理解
关于句子歧义的消解,人们已经有过很多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激活和抑制的理论。“激活”即激活扩散模型理论,它由Collins和Loftus在1975年提出,该模型认为:语言理解的加工过程是在各个概念间进行搜索,收集足够的肯定和否定证据,然后做出决策以判断命题是否正确。“抑制”理论由Hasher和Zacks在1988年提出的,他们将语言理解、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能量联系在一起,由于抑制不足,导致无关信息侵入工作记忆,并保留在工作记忆之中,从而降低了认知加工的效率。激活机制保证歧义词适当意义的通达,抑制机制阻止歧义词不适当意义的激活,激活机制和抑制机制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同时起作用。这种理论说明了认知心理在歧义消解中的作用。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信息交流是由交际双方共同的激活机制和抑制机制来完成的。表达者的信息激活了接受者的语言认知,使其对语言信息做出解释、接受需要的信息,抑制不需要的信息。所以,有很多情况下,在语言研究者的眼中是有歧义的句子,但在一般人眼中并没有歧义。我们上面的调查反映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两个或多个意义的句子,其中常常有一个意义是显性的,它或者是由语境激活的,或者是由接受者的语言认知激活的;而其他意义是隐性的,它或者是根本没有得到激活,或者是被抑制了的。因为我们的调查是在大学新生中进行的,他们有的在高中学习时,老师指导其分析过歧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