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

作者:周明强

义,所以有一定的歧义认知的能力,能够激活对歧义的辨识,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歧义分析,因此,就无法激活认识。
  我们将能够首先为接受者激活的显性意义称为“强势意义”,其它不能被首先激活的意义或者能自觉被抑制的意义称为“非强势意义”。能发现歧义的存在是激活机制在起作用,而确定强势意义、淘汰非强势意义就是抑制机制在起作用。而不能发现有歧义存在则是激活不够或抑制过度。如:“他借了我五千元钱”其强势意义是“他向我借了我五千元钱”。如果是“我向他借”,则一般要说成“他借给我五千元钱”。又如“他给我们讲了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财产的故事。”的强势意义是“他给我们讲了/两个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财产的故事”,否则一般说成“他给我们讲了/解放军战士抢救国家财产的/两个故事。”又如“我们看电视学外语。”的强势意义是“我们利用电视机学外语。”否则,要说成“我们边看电视边学外语。”再如,“他是我弟弟的崇拜者。”的强势意义是“他崇拜我弟弟”,否则要表达为“我弟弟是他的崇拜者”。因为用同一母语交际者,对强势意义有共同的认知,因此,一般情形下,接受者如果接受了有歧义的信息,可以利用认知心理机制选择强势意义,抑制非强势意义。如果表达者和接受者所激活的强势意义不一致了,那才是出现了真正的歧义,这时就需要表达者在表达中恰当地利用语境,选择能顺利抑制歧义理解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了。
  
  (二)表达者利用认知语境消解歧义表达
  认知可以语言为手段,也可以其他感官去进行,然而,只有语言手段是最便捷、最有效的。语言认知就是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目的地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它包括生成和理解话语的内部过程,也包括学习语言的过程。话语生成和理解的信息处理可以文字为载体通过视觉器官输入或输出,也可以语音为载体通过听觉器官输入或输出,不管用哪种方式,这个过程都要由人的大脑的语言认知来完成。因此,在歧义的消解中,表达者的表达更占据着主动的地位,应该注意在表达中消除歧义的表达。主要的方法有:
  
  1.创设必要的上下文语境
  许多语句孤立地看有歧义,但如果有了上下文语境,歧义就不存在了。如:“你为什么打他?”表达的意思可以是询问原因,也可以是责怪对方。如果说成:“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你为什么打他?他什么事做错了?”等就没有歧义了。再如:“我们需要进口机器。”如果说成:“我们需要进口机器,国产机器已经有好多台了。”或者“我们需要进口机器,不知哪个国家的好。”等,也没有歧义了。
  
  2.换用其它词语
  对于兼类词语,多义词语或语义关系等原因形成的歧义,依据我们对语言的认知可以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换用其他词语,避免歧义的形成。如:“这篇文章给我看看好吗?”说成“这篇文章借给我看看好吗?”或“这篇文章你帮我看看好吗?”就消除歧义了。又如:“那本书我丢了,怎么还你?”说成“那本书我弄丢了,怎么还你?”或者“那本书我扔掉了,怎么还你?”等,也没有歧义了。再如“这几箱书送图书馆。”说成“这几箱书送给图书馆。”“这几箱书送到图书馆去。”等,歧义也便消除了。
  
  3.换用其它表达方式
  对于由结构关系或语义指向等形成的歧义,可换成其他表达方式避免歧义。例如:“你的车修得好。”说成“你修的车修得好。”或“你的车能修好。”就没有歧义了。又如:“他的笑话讲不完。”说成“说起他的笑话,那真是说也说不完。”或“他讲起笑话来总没个完。”也没有歧义了。
  
  4.正确处理句内停顿和重音
  在自然语言的表达中,停顿和重音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各异。对由结构层次引起的歧义,通过停顿或重音便能消解。根据需要可选择在相应的位置上设置停顿或重音。“全国‘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吕士才的爱人潘文荣给少先队员们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如果在“三八红旗手”后停顿,“模范军医”指吕士才,如果在“模范军医”后停顿,则“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均指潘文荣;如果在“吕土才”后停顿,则“三八红旗手”“模范军医”均指吕士才。要明确某种意思,只须在相应的位置上作适当停顿。再如“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在“晚”后稍停,使“上来”为一个词,全句是一种意思;在“上”后稍停,使“晚上”为一个词,全句则是另一种意思。这种歧义就是利用停顿和重音来消解的。
  
  5.恰当安排语序
  语序是汉语基本的语法手段之一,句子内部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如果某种语序的表达有歧义,我们常常可以换用另一种语序的安排来消解歧义。如:“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此句说的是谁进攻谁不清楚。如果将语序调整为“巴勒斯坦游击队早就做好了进攻以色列的准备。”“巴勒斯坦游击队早就做好了抵抗以色列的进攻的准备。”或“为了对以色列发起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早就做了准备。”等形式,歧义便能消除了。
  
  四、结语
  
  歧义度的形成和消解都与语言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许多机制。一个语言片段有无歧义,歧义度的深浅,和语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人们的认知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歧义研究必须对歧义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探讨,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这将有助于汉语歧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有助于信息处理中的歧义识别的研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