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元曲中的比拟句考察

作者:王 琴




  (14)村醪蜜|样|甜,山栗拳来大,梅窗一炉松叶火。(《全元曲·散曲·张子坚运判席上三首》)
  这种句式中“客体+比拟助词(‘似’等)”修饰后面的VP,作状语,整个比拟结构也作状语。
  本体+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属性:像义动词和比拟助词构成“如……(一)般”、“似……(一)般”、“和……(一)般”、“是……(一)般”、“如……样”、“似……样”、“与……一样”等结构。
  (15)堪笑时人空有目,|如|盲|般|岂辨贤愚。(《全元曲·杂剧二·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16)|絮虾蟆|军将便似鱼鳞砌,枪刀便|似|雁翅|般|齐,我又索与你迎敌。(《全元曲·杂剧三·刘玄德醉走黄鹤楼》)
  (17)相识若知咱就里,|和|相识也|一般|憔悴。(《全元曲·散曲·寿阳曲》)
  (18)|骂玉郎|我便|是|苏秦|般|嘴巧舌头快。我这里越分说他那里越疑猜,常言道脱空到底终须败。(《全元曲·杂剧三·金水桥陈琳抱妆盒》)
  (19)纸|如|海|样|阔,字比针关大。也写不尽衷肠许多。(《全元曲·散曲·悟迷》)
  (20)可怜无限情,也|似|纸|样|轻,把往事空思省。(《全元曲·散曲·无名氏散曲》)
  (21)琉璃井内碧沈沈。奴|与|夫君|一样|清。(《全元曲·戏文·白兔记》)
  这种句式中“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修饰后面的NP/VP,作定语/状语,整个比拟结构作状语。
  本体+像义动词+客体+属性:出现的像义动词主要有“如、似”等。
  (22)下水船风力稳,报仇心|如|箭紧,去程
  忙似火焚。(《全元曲·杂剧二·西游记杂剧》)
  (23)但听一声催战鼓,脸皮先|似|蜡渣黄。(《全元曲·杂剧二·薛仁贵荣归故里》)
  这种句式中“客体+比拟助词”修饰后面的NP,作定语,整个比拟结构作状语。
  属性位于客体之后的这三种句式,比拟结构与后面的VP之间句法成分上不再是主谓宾结构,而是状语+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全式“本体+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属性”(甲像乙一样美)这种形式从唐代开始产生,元代成为比拟属性位于比拟客体之后的主流形式,此后势头一直不减,在今天的现代汉语中,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句式。“本体+客体+比拟助词+属性”(甲乙一样美)这种句式也是从唐代开始产生,到元代出现一个高峰,后来又逐渐下降,不过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形式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本体+像义动词+客体+属性”(甲如乙美)这种形式一直处于使用频率最低的层面上。
  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发现,元曲中不但使用全式,简式也成为常见的句式。
  
  二、金元比拟形式的历史定位
  
  上面这几种形式可以说是不同历史层面的语言现象,有的句式贯穿了汉语史;有的曾经在汉语史上盛行过,后来却消失了;有的是后起的句式。这些句式中的像义动词和比拟助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经历了一个词汇替换的过程。
  (一)先秦至唐宋的比拟句
  据江蓝生(1999),先秦的比拟式都是全式,比拟助词常见的有“然、者”,如:
  (24)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25)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
  (26)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
  对于先秦出现的像义动词,江文没有明说,但据其举例来看,主要有“如、若、似”,构成“若/如……然”、“似……者”,其句法功能一律充当谓语。“从语法意义看,用‘然’和用‘者’不完全相同。‘D+x+然’式主要表示比喻和比拟,如例(24);但同时又有表示一种疑似判断语气的,如例(25)‘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夫子好像有不快的表情似的)。再看‘D+x+者’式,例(26)‘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深重的伤悲似的),其语义虽然也有比拟成分,但其侧重点却在不肯定的判断语气,其像义动词大略相当于副词‘似乎’。”
  两汉的比拟式与先秦基本相同,偶尔见“若……焉”式。但有人认为“焉”实为“然”字之音借,两汉还出现了简式。不论是全式还是简式,均在句中充当谓语,与先秦同。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馨”,构成“如……馨”,只有全式,做谓语,如:
  (27)冷如鬼手馨。(《世说新语·忿狷)这种格式数量非常少。
  据李焱(2006)统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比拟句只有下列几种形式:本体+像义动词+客体(甲像乙),本体+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甲像乙一样),本体+属性+像义动词+客体(甲美如乙),本体+属性+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甲美如乙一样),其余的几种没有发现用例。0根据李焱统计的结果,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比拟句没有比拟客体位于比拟属性之前这样的结构形式,唐宋时开始出现比拟客体位于比拟属性之前的用例,但非常少见。
  唐宋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相似”和“一般”,以全式为主,偶尔见简式,其语法功能也主要做谓语。偶见有做状语的。如:
  (28)寂其太子,日夜转持戒行,虽求愿得耶殊彩女,亦|似|无妻|一般|。(《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
  (29)每日在长连床上,恰|似|漆村里土地|相似|!(《五代·祖堂集》)
  (30)莫嫌古德夙根,悬铎|相似|。(《五代·祖堂集》)
  (31)为学之道,|如|人耕种|一般|,先须办了一片地在这里了,方可在上耕种;今却就别人地上铺排许。(《北宋·朱子语类》)
  (32)我当时|如|桶底脱|相似|。(《南宋·五灯会元》)
  (33)有一年,却归屋里.大人才见两僧,生佛|一般|礼拜。(《五代·祖堂集》)
  到唐宋时,先秦两汉时期的比拟助词“然”和“者”早不在口语中使用,六朝时候的“馨”也没有沿用到唐宋。新出现的比拟助词“相似”是由副词“相”加在动词“似”前构成,意义相当于动词“像”、“类同”,与前面像义动词“如”、“似”等构成“如/似……相似”,这种具有双谓语重心标记的比拟句,其结果必然导致处于比拟结构末尾的“相似”词义虚化。从而用如比拟助词。“一般”本是形容词,与“相似”虚化机制一样,进入“如/似……一般”比拟结构后词义虚化,结果用如比拟助词。
  从先秦到唐宋期间,汉语的比拟式基本上都是全式,简式很少。这有限的简式也可以补出像义动词(如例(30)“悬铎|相似|”犹言“|如|悬铎|相似|”),因此可看做是全式省略了像义动词而致。语法功能几乎都做谓语,偶见有限做状语的例子(如例33)。可以说,这段漫长岁月里,汉语的比拟式在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上都是比较单一的。
  (二)元、明、清比拟句的发展
  金元时期,汉语比拟句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句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