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元曲中的比拟句考察

作者:王 琴

法功能上都有大的发展。这期间比拟助词除了仍用“相似、一般”外,新出现了“似、也似、般”,偶尔用“样”(见元曲例)。金元以前的比拟式基本上都是“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的全式,而金元时期除了仍用与唐宋旧格式相同的比拟式外。还新出现了一种“客体+似(等)+NP/VP”的表达式(如例ll、12、13、14、22、23)。这种表达式没有一个前面加像义动词的对应式,因而从根本上说不是简式,尽管它跟金元以前的简式“客体+比拟助词”表面上类同,实则是一种新产生的比拟结构表达式。因为从历史上来看,“客体+比拟助词”是“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的省略.“客体+比拟助词”跟后面的VP关系比较松散,中间有语义空位,可以有停顿,可以添加别的成分(如例33可添加成“生佛|一般|拱手礼拜”),而“客体+似(等)+VP”的结构关系紧密,“客体+似(等)”跟VP之间没有语义空位,不能有停顿,不能添加别的成分(如例13%自如今先备下这杀人刀门扇|似|“阔”)。这种句式的结构特点就是前面不用像义动词,后面必须有中心语NP或VP,所以它跟以前的简式“客体+相似/一般”有着根本的区别。
  金元时期出现的这种新的比拟句式其句法功能与前代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先秦到唐宋,比拟句的比拟助词尽管有更替,但句法功能始终没变,都是在句中充当谓语成分。五代前后偶有少数简式可做状语,但这种简式做状语用法的本质可看作是复句的紧缩。金元时期新出现的比拟结构“客体+似(等)”实际上充当修饰成分,它的后面一定要出现中心语NP或VP,这种句式中也一定要使用比拟助词。在比拟助词的使用上这一新形式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当中心语为NP时,“客体+似(等)”作定语;当中心语是VP时,“客体+似(等)”作状语,也就是说,“客体+似(等)”这种比拟结构不能单独使用,因而它不能充当谓语。以上这些特点跟唐宋及以前的比拟式迥然不同,对于金元时期出现这种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全新的比拟式的原因,学界观点不同,我们将在下文讨论。
  明清的比拟句可以说是唐宋金元各时代的积淀和叠加。种类繁多,我们在前面讨论到的比拟句式在明清几乎都有用例。经过金元比拟句式的大转折,到明清时,具有双谓语重心的比拟句式越来越少。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似的”和“也似的”。通过上面的考察我们看到.元代可靠资料里还没有出现“似的”和“也似的”,现代汉语北方话中表示比拟的助词“似的”最早见于《金瓶梅词话》中,但十分少见,普遍使用是在清代白话小说中;“也似的”在可靠资料中也以《金瓶梅词话》的用例为最早。不过很少,清代白话小说里有少数用例。如:
  (34)怪小淫妇儿,如何狗挝了脸|似的|?(《明·金瓶梅崇祯本》)
  (35)人家当的,好也歹也,黄狗皮|也似的|,穿在身上,教人笑话,也不长久,后还赎的去了。(《明·金瓶梅崇祯本》)
  (36)哭了这半日了。方才还像是拌嘴|似的|来着,我只道是街坊家呢。(《清·儿女英雄传·上》)
  (37)次夜五更,尉迟敬德起来走到村东柳树底下,只见山|也似的|一大堆钱。(《醒·世姻缘传·中》)
  明清时期最关键、最具实质性的发展是在比拟助词“似、也似”后面添加结构助词“的”,使得比拟助词“似的”增加了结构助词“的”的功能,这样“客体+似的”这种结构就可以自由地使用,不但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谓语、定语、补语等各种句子成分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替换和形式上的调整,实际上达到了句法功能的融合。
  
  三、金元偏正式比拟结构产生的原因
  
  从汉语比拟句的发展来看,金元时期的比拟句不但类型齐全,而且出现了大的飞跃,是汉语比拟句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促使这一转变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一)汉语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内因
  汉语的比拟句从先秦到唐宋的悠悠岁月里,尽管比拟助词有兴替,但其结构形式和句法功能变化不大,为什么在金元时期会出现新的比拟结构形式,随之而来的是引起句法功能的质的改变?对于这一问题,必须结合比拟句式的历史发展来探讨。
  汉语的比拟式早期常见的是本体在前、客体在后(作谓语)的主谓宾形式,即“本体+像义动词+客体(+比拟助词)”,也有客体在前(作状语),本体在后的,这主要是受古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或动词作状语的影响,但随着汉语复音词的大量产生和汉语句子的扩展,“NV”这种紧缩的结构形式渐渐很少使用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本体+像义动词+客体”这种句式表义清晰明了,而且可以不受字数等限制,所以成为古汉语比拟句式的主流形式。唐宋时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相似、一般”,使传统的比拟结构形式发展为“本体+像义动词+客体+相似/一般”式。“相似、一般”本是VP成分,由于先秦至唐宋的像义动词多是“如、似”,与句尾的VP成分“相似、一般”构成“如/似……相似/一般”结构,这一结构不但前后形式重复,表义也重复(如28、29、31、32例),因此受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的制约,一方面像义动词“如、似”可以隐去,出现了简式(如30、33例),另一方面促使位于句末的VP成分“相似、一般”词义虚化,最终彻底虚化成为表比拟的标志。到金元时“相似、一般”的位置上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似、也似、般”等,构成“客体(NP/VP)+似(等)”结构,这种结构不同于以往的结构,是一种全新的形式。由于一个句子一般不出现两个VP重心,因此传统比拟句中的比拟动词往往省略或者比拟客体结构发生位移,但由于这种新形式中“客体”和“比拟助词”结合紧密,其间的语义空位消失,结果是客体结构整体位移到VP前面,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客体+比拟助词+VP”的偏正结构,从而实现了语义重心的后移。因此,金元时期的比拟结构大量作状语,作谓语的相对递减。当然,金元时期这种质变的发生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在句末VP成分虚化为比拟助词方面,正如李思明先生所说:“上古和中古时期……还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比拟助词体系,比拟助词真正形成体系并被广泛使用是在近代汉语时期。”唐宋时出现的“相似、一般”就是这种虚化的开始,是比拟助词体系形成的开端,到金元时这种比拟助词体系彻底完成。
  (二)阿尔泰语同类句式的影响是外因
  江蓝生(1992)认为:促使金元时期出现这种形式和功能全新的比拟式的原因是汉语受到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所致,是语言融合的结果。“蒙古语的比拟表达方式是在名词、代词或少数动词后面加上后置词,然后再接中心语,蒙语专家照那斯图先生提供了如下例子:
  ral metu ularan tur
  火似红旗(像火一样红的旗子)
  moil nlsqu metu qaruluna
  马飞似跑(马像飞一样地跑)
  把这两句直译成汉语就成了:火似红旗子/马飞似走。”可以看出金元时期的“客体+似(等)+NP/VP”比拟式跟蒙古语比拟的表达方式在语序上相一致。元代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时,在汉语的发展史上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印记。可以说蒙古语的这种用法影响到汉语,对金元时期新的比拟结构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