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作者:徐文娟 杨承印




  [摘要]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为规避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阔了新的视野,启发我们拓宽智力内涵,审视传统观念;重视思维教学,发展三元思维能力;为成功智力而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扩大评价范围,实施三元评估。
  [关键词]三元教育观 三元智力 成功智力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与反思,诸如“重知识灌输,轻思维训练;重分析记忆,轻创新实践;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涵盖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与成功智力、思维三元论与思维教学以及成功智力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成果,启发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阔了新的视野。
  
  一、斯腾伯格的三元教育观
  
  从斯滕伯格的专著和已发表的文章来看,他始终秉持三元观点,试图从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来描述智力,划分思维类型,指导思维教学和进行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的三元评估。笔者认为,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虽有不同的心理机制,但三者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有机整体。斯滕伯格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智力相关理论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这些理论和观点相互关联,笔者将其统纳入“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
  
  1.三元智力与成功智力。
  斯滕伯格在《超越IQ—人类三元智力理论》(1985)一书中,试图以主体的内部世界(成分亚理论),现实的外部世界(情境亚理论)以及联系主体内、外部世界的经验世界(经验亚理论)这三个维度来分析和描述智力,形成了三元智力理论。[1]三元智力理论超越传统智力观的单一性,重视智力的内隐和外显理论相结合,指出个体的智力属性不仅包括内部心理活动的分析性,还涵盖活动情境的实践性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约定性。斯滕伯格继三元智力理论后又推出《成功智力》(1996)。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用来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创造性智力用来形成好的问题和想法;实践性智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以实施。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意味着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善于学习,有创意且具有行动力。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2]。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有这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思考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有效运用这些能力。
  
  2.思维三元论与思维教学。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智力的核心。斯滕伯格继三元智力理论之后又提出思维三元理论,他将人类思维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分析性思维涉及分析、判断、评估、比较、对比和检验等能力。创造性思维包含创造、发现、想像和假设等能力。实践性思维涵盖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能力[3]。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1996)一书中阐明了在思维教学中,什么是好的思维方式,教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各种策略以及如何评价和判断学生的思维水平等问题,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有效地进行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书中提出了思维教学的三种策略(即以讲授为主的照本宣科策略、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和以思维为基础的对话策略);如何通过提问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和教授三元思维的四步模式(即熟悉问题、组内解决问题、组间解决问题、个人解决问题)等[3],这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极大帮助。
  
  3.成功智力教学。
  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教学》(2000)一书,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指导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分析性能力的培养是以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为核心,通过问题解决的七个步骤:明确问题、界定问题、分配资源、表征信息、制定策略、问题解决的监控和评估,来发展学生的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是以斯滕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1996)为出发点,帮助教师教会学生从问题解决到形成自己的观点,产生新想法并学会推销自己的思想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实践性能力的培养多与相关情境的常识应用有关,实践性思维始于具体情境下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或回避障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斯滕伯格还提出“三元教学和评估”(TIA),将什么是三元智力,如何引导学生的三元思维转移到怎样开发成功智力的课程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三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善于三元思维的人。斯滕伯格指出TIA意味着:教师要寻找适于发展学生三元智力的教学材料、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帮助学生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改正和弥补自身的弱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4]
  
  二、斯滕伯格三元教育观对教学的启示
  
  1.拓宽智力内涵,审视传统教育观。
  斯滕伯格从主体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及经验世界三个角度来分析智力本质,形成了由成分亚理论,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三个次理论组成的三元智力理论,这是对传统智力观的横向拓展。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成功智力。所谓的“成功”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理想目标的实现,而致使个体获得成功的正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指向个体人生跨度理想目标的实现,这是对传统的智力观纵向延伸。个体若想获取成功,需将自身力量转化为资本并改进或弥补自身弱点。同时,平衡成功智力的三方面(即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用以选择、适应和改造环境。斯滕伯格的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概念的范畴,重视环境因素对智力内涵的约定性,以个体所处具体环境判定智力行为高低,从整个人生跨度目标的实现判定成功与否,并从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界定智力。这为教育工作者从三元视角审视传统的智力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重视思维教学,发展三元思维能力。
  斯滕伯格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思维,提高思维技巧,成为思维高手。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思维有着不同的心理机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补偿教育,发展其优势思维能力并强化训练其不足之处,使学生三种思维能力得到均衡发展。斯滕伯格提出的思维教学三种策略和四步模式,指引着教师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三元思维能力。如在以思维为主的对话策略中,教师鼓励学生自发提问、寻求答案。所设计的问题应较为开放,学生必须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共享思维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发展思维能力。
  
  3.为成功智力而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