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泪珠与珍珠》创新教学微型教案

作者:朱月华

同情泪/教徒流泪——想到耶酥滴血的感恩泪。
  泪珠象征忧患苦难和纯洁真挚的感情,珍珠象征备尝忧患却能博爱众人的精神境界。泪珠凝结成珍珠,珍珠渗透了泪珠,泪珠珍珠引领全文,贯穿全文。
  2.知情感,明妙思。
  文章的主旨是乡情、亲情、生命奋斗中的仁心博爱之情。人生的境界是爱自己、爱亲人、爱大众,爱那些爱人的人。文章似散实聚,巧妙之极。
  少女未经忧患理解不深,为下文作铺垫,引出表现两种境界的泪,从自伤忧愁升华到怜悯大众。紧接的一句“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单独成段,承上启下,于是泪从古文学过渡到现当代的探亲文学。人生最苦离别难聚首,最苦叶落难归根,泪中蕴含的同胞之情和思乡之情多么深沉!这种构建精巧又自然。行文若结于此,似显单薄,作者将视野投到现实,刻画最朴实最远古最永恒的生活泪中。这些泪足以打动各年龄段的人,也是作者对泪对人生的更高层领悟,即泪珠是真情真爱的流露,泪珠是人生艰苦的奋斗历程的产物。行文于此已是韵味无穷,但大家自有大手笔,作者的情归结到仁心博爱,这种情又自然地渗透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中。读者不由得随着作者感叹:悲天悯人的情怀最美,乐于奉献的精神最高尚,这样的泪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珍珠。世间一切真、善、美,必然激发感恩的泪,激发最纯洁最真挚的泪。
  (二)悟得散文构思
  1.写我心,悟真情。
  文由情生,在同学们的历程中,是否有过动情的时刻?请将最想表达的情感或体验写下来。
  2.借象征,串全文。
  文有魂则立。老师认为一篇散文的魂就是所说的“神”,它凭借于象征物,是叙事抒情线索,是统摄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刚才所写片段的“神”是什么,打算借何物来传达呢?
  3.选材料,定层次。
  梁实秋说:“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泪珠与珍珠》文化底蕴深厚、感情丰厚、哲理深刻,精雕细琢又不露痕迹,它就是在指导我们如何选材、割爱。同学们先概写相关材料,然后根据需要调整割舍,明晰层次。
  4.多推敲,行成文。
  小结:“文无定法”、“文本天成”是作文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毫无疑问,需要进行扎实的序列训练。我们写散文,可以先想明白表达的情,展现的神,情感的凭借物,再构思剪裁、布局谋篇。请同学们就刚才所写的拟一散文提纲,课后在练笔本上作文。
  学生课堂感言:原来只要把课文多读几遍,多查阅资料,多思考,肚子里多装点货就能从容自如了……听着同学们的分析,我惭愧我们这组能力迫切需要提高,普通话也得加强,作为小组长,我得想办法……以前不会或者说不敢写散文,也将写散文的人看得很神圣,总惊讶他们哪来的鬼斧神工,竟将散文写得这么美!当然,我对散文的欣赏也只停留在文字美上.往往无法体会到文章的“神”。自己偶尔写篇散文,也确确实实是散得彻底,自己都不清楚表达的是什么,自己都不清楚看起来很美的句段到底有什么作用。今天我才算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是散文的“形”和“神”,如何做到“形散神聚”。“形”是看似散漫实则有纲有序的材料,“神”是贯串聚合全文的思想红线;“形”是血肉筋骨,“神”是统摄全文的灵魂。《泪珠与珍珠》的选材似乎很散,其实内在却是递进关系。随着知识的增厚,阅历的增加,每“品”一次泪,体验就多一层、深一层。泪水将人生步步升华,爱自己,爱亲人,直至爱大众,爱所有爱人的人。写散文不能迷失在华美的句子中。而让每一句为主题服务,让“形”呈现出紧凑的内在联系,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地表现出来。像琦君这样,又美又精又巧又真。这次为我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找到了一条新路,我将不至于只能在散文的殿堂外徘徊,想入而不得其门了。 (宋辉、谢晓容、谭宇)
  教学反思:语文学科强调语感、灵感,所以语文学习中自悟不可忽视,学生的参与不可忽略。放手让学生做,赞赏地看着学生,可能就有惊喜。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如伤自信,伤求知欲,滋生惰性,束缚思维。或许,我们不妨给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悟自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再者,阅读写作本不可分,在教学中应找点将二者巧妙结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