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师成为咨询者的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作者:许 超




  (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的家庭
  教师要做好咨询者,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用学生的眼光来发现问题、看待世界。多与学生谈心,参与学生活动,体察他们想什么,做什么,需要什么。参照学生身边的环境、文化,走进学生的现场。家庭作为学生的生长环境,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首先,教师要建立和熟记学生档案,了解他们的家庭成员、从事职业、经济条件及其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这既可能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话题或禁忌,也可能是引发学生情绪情感波动的导火索或根源。
  其次,多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高度一致。既要多表扬、肯定每位学生的优点,让家长将快乐的心情传达给孩子,令孩子树立信心,使他们觉得自己被关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又要及时对家长反馈的学生状况加以总结,成为沟通家庭与学校的纽带。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能借此迁怒于家长,要使学生和家长对这种交流产生一种期盼而非排斥。
  再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进行家庭教育培训。通过讲解使家长明白学生成长阶段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探知学生的心灵世界,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教育经验,在反思中产生共鸣,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咨询者的角色更多表现在交流与对话、聆听与倾诉这种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积极建构中。罗杰斯说过,人只有在与其他人进行充分理解、同情的互动中才能较好的感知及发展个性。师生关系不只是在课堂上建立,它还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更需要真诚的交流、深刻的反省和积极的对话。为了更好地解决青少年一代存在的日益严峻的心理问题,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所谓存在性关系是指:师生关系首要的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教师的人”与“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构一种“心理氛围”。“心理氛围”充满着凝聚力,体现了一种无形的班级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知识经验都可以在此文化中得以形成、发展传沿。这种内在力量可以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获得,并通过教育教学过程,赋予学生尊重、理解的品格。这种“心理氛围”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通过观察、体验,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察知学生心理需要,并力求对学生的需要做出相应回应。教师要善于聆听,真诚、耐心地听学生倾诉,并给予尊重和接纳,由于被信任、被关注、被充分理解,学生有了避风的港湾,也对学校的生活有了安全感。同时,还要及时澄清学生的想法,并巧妙地反馈给学生,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审视自己、完善自己;经常鼓励学生,表扬他们的长处,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信心,摘去消极的“自我标签”,使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 辛科.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N].法制日报,2002-11-29.
  [3] 卢屏.青少年生命教育缺失的归因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4] 石中英.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