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师成为咨询者的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作者:许 超




  [摘 要]新课改呼唤教师角色转换、社会呼吁心理援助、学生渴望心理需要,从三个方面对教师应成为咨询者进行归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教师正确把握自己的职责定位提供指导。
  [关键词]咨询者 归因 应对
  
  创新意识的呼唤以及信息化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教师更为广泛的职责。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实践者、执行者,而日益成为研究者、管理者、组织者。这些职责的赋予可以使教师更为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教育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面对纷繁复杂的角色,面对社会的赋予和内心的迷茫,教师应该如何去选择、协调和应对?作为教师,无论是行动的研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甚或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其本职工作又将回归何方?面对特殊的工作对象——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还应是教书育人,完善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更好地生存、生活和发展。因此,教师作为咨询者的角色日益凸显出来。
  咨询者:解疑、澄清、引导的人。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咨询的目标是要使咨询对象“发展积极的生活方式,减少内在冲突,增强自我整合与自尊,对生活方式感到满意,并变成一个天赋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作为咨询者,不仅要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经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疑惑与冲突;还要帮助学生发现个性缺陷,完善健康人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关注与关爱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澄清、追求存在价值、生活意义,探寻心灵的家园。
  
  一、教师成为咨询者的归因分析
  
  (一)新课改呼唤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权利的扩展和教师职责的多样化具有时代特征,为教师能够在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保证。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层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动者,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的角色特征,保证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在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层面,教师作为教育的研究者,有助于保持研究与实践的连续性、统一性,有助于从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研究中创新实践;在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层面,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者,有助于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教育管理层面,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能更有效地协调教学与管理的关系、领导与执行的关系。新课改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权利和职责,但这些权利地实现和职责的履行都需要学生的支持与拥护。因而,教师作为咨询者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填平他们之间的沟壑,实现教师角色转换。
  (二)家长、学校、社会呼吁心理援助
  一项对22个城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10.18~15.16%,且逐年上升。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犯罪已成为现今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时期是生理与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完成个性塑造、树立正确人生观、完善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因此,社会对高专业素质的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人们普遍不愿承认或没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障碍,很少主动去寻找咨询师,同时青少年咨询成效偏低,家长、学校和社会普遍认识到学生更需要日常心理援助,使问题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决不能等发现问题后才想到咨询与治疗,这不仅耽误了学生的身心成长,并且会伴随产生一系列人格障碍,给他们一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所以,社会各界普遍呼吁教师成为咨询者,使心理交流、心理援助与日常生活、学校教育相互渗透、交融。
  (三)学生作为人的存在渴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存在着五种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日渐充裕的今天,我们的学生需要什么?有人说这是最幸福的一代,想要什么就可以买到什么;有人说这代人已经不知道“礼貌”为何物,他们胆子大,敢于打破规范,敢于尝试一切甚至包括社会、法律所不许可的事物。其实,在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我们更应该了解和体会到他们的孤独与无奈。快节奏的生活、独生子女增多的现状、高楼大厦的居住条件以及学校园相对封闭的氛围、紧张的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孤独、孤僻、浮躁和敏感,在生存中迷茫,缺失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他们更渴望与真实的人而不是虚拟网络中的人去沟通交流,去聆听别人的世界,去倾诉自己的心声。网络的虚幻,由于没有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真诚交往,没有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把握,容易使人逃避责任、淡漠情感。物质需要的满足更加突显出心理需要的荒漠,日益增加了学生对心理需要的渴望,他们渴望被关注、被爱,渴望有归属感,渴望被信任被尊重。因此,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就应当作为咨询者在教学与生活中去关注、体察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与他们爱、信任以及安全感,积极引导他们协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感到自己时时被关爱、被关注,自己的世界有人分享、有人欣赏,教师不是逼迫他们学习的人,而是带领他们去享受生活、描绘人生的人,使他们在枯燥、沉重的学习压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二、教师成为咨询者的应对策略
  
  (一)对教师进行心理学与教育学培训
  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的教授与指导,这是教师履行咨询者职责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对学校领导而言,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问题进入他们的视野,引起他们的重视。使他们充分了解教育不仅是社会借以保存、延续、进步的媒介,不仅是个体借以获得某种素质而在未来过上幸福生活的工具;不是对纯粹知识的追求、对实用技术的向往;更不是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精神的一种训练,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完善,教育的真谛是既要给学生在社会中生存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去认识、理解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使他们知道“何以为生”,更要使他们懂得“为何而生”,并进而获得生存的价值尺度,建立起人所特有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学校的职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国家不仅需要成绩好的学生,更需要身心健康发展、有才能的栋梁。只重视应试成绩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不仅是教育资源、人才的极大浪费,长远来看还会影响到教育的成败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同时,学校领导的重视也是教师履行咨询者职责的保障。只有教育领导者深刻体会到教师作为咨询者的重要价值,才会支持教师工作。
  就教师而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他们转变观念。教师作为咨询者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洞察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防范于未然。通过学习,教师可以清楚认识到学生各个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状况及容易出现的心理冲突,并通过巧妙沟通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化解。通过学以致用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教师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及咨询水平,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与创新,在教学和生活中渗透,填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在尊重中完善。作为咨询者,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对人际关系敏感;能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诉说;情绪稳定,具有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能自我接纳、自我调节;具有真挚的情感,亲切、和蔼、尊重人、善解人意,易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地克服困难;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在聆听与倾诉过程中通过对方的言语和表情洞察他们内心世界;保持客观的态度,能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客观观察,并在提供心理援助时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