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室的定位
作者:黎 勇
(一)深入指导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中,各种理论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许多观点相互交织、碰撞,一时间令许多教师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无所适从,如何处理好学生的独特体验与引导学生领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问题,如何理解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尺度,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等等。教研室作为业务指导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广大教师释疑解惑,为一线教师指点迷津,让他们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一是引导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致力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切实帮助教师将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与广大教师一起反思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新问题,形成新的教学行为方式;三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教师在教研员具体真实的课例或试题中,去体会新理念,理解新理念;四是搭建交流平台,针对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一些一线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唱主角”、“展才艺”,鼓励教师发表不同意见并展开讨论,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二)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我们从抓常规入手,以制度的形式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重新出台了新的《教学常规》,促进了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到学生评价等方面的根本转变,从而构建了教学管理新机制。
1.加强计划管理,狠抓一个“严”字。严格按照国家新的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包括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都有具体的规定,城区学校基础年级严禁上早晚自习,全市各初中严禁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补课,全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资料使用,统一质量检测,形成了整体一盘棋。
2.加强备课管理,强化一个“实”字。我们提出教师备课的基本原则是:依据标准,双向设计,注重方法,突出过程。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统一,课前分析与解决学生的学习矛盾相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作业设计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统一。
3.抓紧课堂监控,讲究一个“活”字。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上课要全力服务于学生学习新知、发展能力的要求,我们提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讲精练,启发思维”的基本要求。上课时,要结合“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机地融入教学实践,对“教学组织”、“复习巩固”、“情景创设”、“讲授新知”、“巩固新课”、“作业布置”几个环节适当取舍,有机融合,要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体现教学的平等、参与,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
4.注重作业布置与批改管理,控制一个“量”字。作业布置要有计划、有目的,作业的内容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或精心设计的材料。将学生每天的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内。作业批改做到认真及时,规范细致,记录详实,定期讲评。同时,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学校坚决清理了繁、乱、旧、贵的资料进入学生的书包,在源头上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
5.讲究辅导的方式和方法,突出一个“导”字。辅导学生要按照“因材施教、狠抓两头、全面分析、重点治跛”的基本要求进行,重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辅导,学习兴趣加以引导,学习习惯加以训导。
6.改革学习评价的方法,讲究一个“细”字。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在当前的情况下,仍然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为主。我们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激发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三)着力打造科研平台
教师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教学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研究活动。离开了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就无法深入,新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就会像云雾一样漂浮在半空中。因此,教研室应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着力打造科研平台,强化课题研究,强化校本教研。教研员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校的校本教研,在参与中解决问题,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在参与中进行指导。
关于课题研究,我们一是加强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全市要有科研骨干100人,科研课题100个。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专题讲座、学习考察、调查研究,通过办杂志、出简讯等形式,吸纳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信息,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增大课题研究的科技含量,把出名师、名品(项目)、名作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二是加强课题研究活动组织。继续组织全市科研骨干培训,以此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召开各校课题负责人会议,研讨课题研究的新经验、新方法、新途径;分片展示科研型教师的示范课,指导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规范课题研究管理行为。加大对课题立项、申报、指导、评估、推广的管理力度,使全市课题研究步入有序发展的轨道。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做好各级“十五”规划课题的结题工作,同时也要开始运作各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立项申报工作。
关于校本教研,我们一是要落实校本教研的时间。校本教研要由自发式转变为制度式,指导强化各学段毕业年级的集体备课制度,规范各学科每周的常规教研活动。二是落实校本教研的内容。校本教研要由“大而全”转变为“小而精”,结合学校实际、重点突破。要研究新课标教材、熟悉新课改理念、把握新考改动向、掌握新教育技术与手段。三是要落实校本教研的成果。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课堂,要以教师的教学反思为主;教科研成果要以教师的教育随笔为主;要根据实际,针对教学的薄弱环节、出现的突出问题,提炼出几个有价值的小课题进行研究。
(四)努力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建设一支良好的教师队伍,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根本保证。我们大多数的一线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行列中,堪称行家里手,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许多问题已不再是靠过去的经验所能够轻易解决的,面对新的课程理念,他们会感到茫然与彷徨。如何提升教师的素质,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迅速适应课程改革呢?我们认为:
1.要更新思想观念。只有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观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2.要改变角色定位。教师要由课程的诠释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转变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由学生学习水平的鉴定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3.要做好课型研究,把握不同课型的不同目标、不同要求,了解各类课型的侧重点、抓住每一类课型的主要矛盾,精心构建各类课型。
4.要创新教学方式,既要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又要打造教师主导的课堂,还要创设训练主线的课堂。
(五)全力提高课堂效益
贯彻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其核心和宗旨还是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质 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加以研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