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作者:程仙平
(2)学生的同辈生活。学生由于心理需求,与学生伙伴在评定事物时,往往能形成相似倾向、情趣相投,即所谓同辈群体。同辈群体虽为学生的非正式群体,但其主要特征有相同的心理需求、共同的情趣、灵敏的信息传递。学生在自己生活圈平等交流,表达共同文化世界的兴趣爱好或对外界世界的看法。“文化世界的核心是人的生命存在,也就等于人的生命存在是必要且充足的条件。”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同辈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教师眼光要敏锐,捕捉学生生活圈的“生存文化”,研究和开发有益于教学的“课程资源”。
以此观之,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体验是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显性和隐性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漠视、排斥儿童真实的生活体验,要善于发现、理解儿童不同的生活体验,善于将之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与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的互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检验、修正与丰富,实现二者的沟通、互补与融合。诚然,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差异,开发群体差异所带来的教育(课程)资源,为更多的学生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也是一项富有挑战性任务。
当前课程改革领域中,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sbcd)已成为课程开发中不可或缺的补充,随着课程开发模式多样化,出现了多种课程开发策略,但众所周知,课程资源的缺乏,课程开发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更新学生观,捕捉有效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同时,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有机统合这些资源,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一举一动,细心观察学生身边的事,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课程开发中注重课程终身性、整合性、信息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奠定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
“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过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民性的运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调、合作,推动课改的顺利进行。同时,要加强校内与校外资源的互通,逐步地建立学生,教师及课程开发者之间的互动。这次课改任务艰巨,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探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闫守轩.学生: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6).
[8]李政涛.在表演合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2004,(2).
[9]张廷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