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学生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作者:程仙平




  [摘 要]学生作为课程资源之一,在课程开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角色。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不能忽视学生这一丰富的课程资源。本文尝试从课程资源开发角度,更新学生观,探讨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可能以及策略。
  [关键词]课程资源 学生 课程改革 生存方式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出现了一些喜人的成效,但喜忧参半,在实际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诸如课程资源匮乏、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中心,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新世纪的今天,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改革问题在教育系统已成为颈瓶,探究课程资源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
  
  (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亦称教学资源,是指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及其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所必需的物力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中所使用的是广义上课程资源概念,即指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课程资源是一切课程活动的前提,课程资源的取舍至关重要。“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指出课程目标来源于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活动的研究,来自学科专家的目标建议,由此可以看出在课程开发中对学生周围生活研究的重要性。
  一切知识都只是重新探索的出发点。格林(M·Greene)、范梅南(M·van Mannen)等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的经验(lived experience)”或“存在体验”。课程更重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换言之,个体在本质上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教育应充分肯定个体自身资源的存在价值。“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storage),而是检索(retrieval)。”课程开发中,不能忽视学生这一主题性资源。课程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能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杜威指出“学校即生活”,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相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换言之,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应成为一个整体。
  一言蔽之,有效挖掘课程资源成为课程开发首要问题。学生作为课程资源重要来源之一,我国课程改革的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成人取向”现象严重,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却缺失于整个课程场域,遵守着严重“利益流失”。同时,教师、课程开发者获得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权威性力量,无暇顾及学生这一资源,忽视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因此,当务之急,一个实质性课题就是更新学生观,提高开发课程资源有效性的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好学生资源。
  
  (二)学生:课程资源之可能
  
  “学生是具有表现和观看本能与需要的生命个体,是自我表演和观看他人表演中形成、发展的生命个体,理想的学生是能将理想的表演者与观看者合一身的学生。”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教育需要直面学生发展现状,学生的身上综合渗透着所处时代、具体的生活社区、家庭等周围世界对他们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影响,带着自己的独特与丰富,进入到学校生活中来,因此,课程开发者和教师要善于直面学生,关注其生存方式,更新学生观并以此为平台,有效挖掘符合学生发展的资源。同时,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正引起了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和探究,课程资源的有效挖掘和开发作为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课程资源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课程资源具有潜在性、多样性、复杂性、统合性等特点,从学生周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失是一种策略。
  1.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与外在学校环境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折射着学生独特的学习生存方式,是学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舞台,是内心世界得以表达的平台,是生命成长的场所。学生学习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直接起点。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其学校生活中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方式、提问方式、学习结果等都是学生的学习生存方式向外自发表现,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学习中所得所悟,提炼有利于课程目标达成的资源。
  (1)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教育教学中,是否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否做到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否使得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人性的成长场域,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点就是对教学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宽容、尊重、发掘与引导,同时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在碰撞冲突同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经受真正的挑战,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打开洞察事物的视阈,激发创造的欲望。经过了彼此的碰撞,学生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痕,成为他们思维的一个潜在的兴奋点,在日后一定条件与情境的激发下,也许就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这一全息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图式,教师善于抓住这以稍纵即逝思维展现,切入到学生思维中,分析学生思维优缺,为日后课堂教学铺垫。当然大多数时间,学生的思维方式以隐性方式呈现,教师善于抓住学习的不同“思维声音”,作为日后学习和教学的潜在资源。
  (2)学生的提问方式。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方式是学生对知识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具体呈现,这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热情,抓住学生这些问题意识,引发学生更深更广的问题域。换言之,学生的提问方式也反映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缺乏性,因为在他们眼中“不懂就要问”,这也是学生表达其心理思考的一个方式。不同提问方式及其回应方式,会产生不同意义的互动,收集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自己的探究问题能力。言为心声,学生提问话语往往也就呈现了学生思考过程,教师要善于“视听”学生心声,扩充课堂资源的来源。
  (3)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最直接表现,它既能展现出学生学习的收获,也能反映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未曾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笔记、作业、平时考试试卷,都是一笔内容极其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显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大大拓展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了解。罗列学生这些外在学习成果,条分缕析、总结规律,把握这些学习结果的可行性,这样可以深化课堂内容,升华知识,拓宽视野。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倡导新的课程资源观,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式学习,应成为广大教师的实践追求。教学与人的发展是处在一个“最复杂的动力制约关系之中。”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探索的历程和结果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有成功的经历和结果,也会有失败的遭遇和体验,在成功或失败的探索历程中,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探索过程中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体验、感悟与需求,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资源和“生长点”,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
  2.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体验是他们在学校教学的促动下成长为富有个性的人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没有学生真实而独特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成长将缺乏坚实的根基。学生际遇的日常生活具有广泛性、随动性、多维性以及其活动形式方面的丰富、感官、煽情等特点。他们每个人不同的已有知识与技能、不同的生活遭遇与情感体悟、个体缄默的本土化知识等都是他们真实生活体验的写照与组成部分。教师在日常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发挥“道听途说”的能力,挖掘和凝聚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指导课程资源开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