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200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目分析
作者:李 妍
中单独列传,因而篇幅较长。《史记》原文内容涉及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写李广具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品行,另一方面写李广长期遭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用这段材料进行文言文阅读考查,显然篇幅过长,必须进行删节。经过删除与连缀,现有文字500字左右,涉及到了“上郡遭遇战”“右北平之战”“从卫青出击匈奴战”等三次战役,能够集中地表现李广的才能与品行。
再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史记》的语言在当时是较为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这次用来作为阅读材料的一段文字,没有出现生僻难解的词语,没有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等方面的专门术语,因此对于一般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这段文字确是浅易的文言文。
下面就试题的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逐题作一简要分析。
第11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文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中具体含义的能力。本题挑选了4个较为常见的词,要求考生分辨出对它们的解释孰正孰误。
A项中的“竟死”是“一直到死”的意思,其中“竟”是“从头到尾”的意思;B项中“将兵”是“带兵”的意思,其中“将”是动词“带领”之意;C项中的“曲折”指“军情的曲折经过”;D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第12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为了降低难度,同时将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能够串联起来,在用来比较的八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均选自中学课本,这样便考查了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的角度看都是介词,但词义有差别,前一个是“凭借’’的意思,后一个是“把”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会”都是“适逢、正赶上”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既”都是“已经”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无”都是“无论”之意。因此本题的选项是A。
第13题重点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答案为C项。
“饮食与士共之”的“之”指代前文的“饮食”,全句的意思是“李广的饮食和士兵们一样”。
第14题着重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仍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选项分组的方式,选择出能够表现李广“宽缓不苛”的一组。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在上郡遭遇战中,李广在以百骑对匈奴数千骑这一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情况下表现出的从容镇定、临危不惧的大将风度。第③句“专以射为戏”表现李广爱射善射的性格特征。第⑥句“皆哭”则通过军士在得知李广死讯后对其进行的哀悼来反映人们对他的爱戴和同情。而第②④⑤句均能表现李广“宽缓而不苛刻”的性格。
第15题是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准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例如D项,题面是“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部队是否是“失去”向导;原文的表述是“军亡导”,这里“亡”是“没有”的意思,所以从整体看,该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2)古诗歌的鉴赏
这部分鉴赏评价包括以下两方面的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卷Ⅱ的第17题的考查即紧扣这一知识点,分值为6分。所选诗歌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诗歌虽极平常而试题却不平常:一小题分成三问,有阐述,有表态。
在这道题中理解“折柳”为答题之关键,“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考生不理解《折杨柳词》为唐代赠别、相思名曲,就不可能得分,不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著名风俗也不能得分。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第23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是用主观性试题的方式来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首先从修改病句的角度来说,本句结构不完整,犯了“成分残缺”的毛病,这一成分正是题干中“要求添加的必要的词语”,然后再依据连贯的要求,把握语气的连贯,这道题即可得到满分,如答成在“教学设备”后加“都已配置齐全”,就不能得满分。因为这样改来,结构固然完整,但语气上连贯不够,导致意思上产生了变化。
第24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和变换句式的能力。
所谓连贯指的是语段各句间,复句各分句间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衔接的规则方法,而变换句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两项能力综合考查,以增加本句的文采和连贯性,以及言语的清晰度,是一道很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题。
本题容易得分的地方在句式的变换上,只要把③、⑤短语的格式改成与①②④相同的就可得到2分。重点和难点在语义衔接上,即考查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它的逻辑联系应是:先说政治,再说经济,然后是社会治安,最后落到生存环境上。
第25题是一道仿写题。
仿写题是高考语文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题型,它对语言技能的训练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它还具有智力考查的因素。仿写题在形式上有一定的限制,如本题的修辞方法和句式都是限制,这一点在题干中有明确的交代,不难把握;在内容上也有要求:必须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不能套用,第一个比喻必须领有下面三个比喻,四个比喻都必须合理贴切。仿写题在限制中含有一定的启发因素,它给考生以诱导和刺激,同时又留有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阅读能力的考查和语言知识的运用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已引起教师和考生足够的重视。在考查中,如若整个试卷的文章品位高,试题在取材上也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强调品位人生,学生做题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来考查学生,正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附:高考(全国卷)阅读题河北考生答题情况
一、诗歌鉴赏
17题:
满分者:11.77%
4分者:29.42%
3分者:35.29%
0分者:23.52%
本题失分率高,原因是多把主旨写成寓意而造成失分。
全诗主旨是思乡之情,或叫怀念(思念)家乡(家园),想念亲人,何人不起故国情。
折柳是本诗关键,考生基本能答对,只有极个别的考生认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