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9期


200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目分析

作者:李 妍

是关键,又不能自圆其说,造成失分。考生认为折柳是关键但又失分的原因是把主旨说成寓意,未理解进一步的深意。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答成惜别、依依惜别、分别、分离、朋友分别、思念朋友、思念家乡、怀念故园等均可。
  关键作用是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可答成笛声使作者想念家乡、引发思乡之情等,意思相近者,如答成折柳反映(寄托、表现、表达)思乡之情,借(通过)折柳表达思乡之情,则只能得折柳的寓意这一点的分。
  
  二、现代文阅读
  
  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满分者:11.71%;3分者:5.80%;2分者:11.92%;1分者:70.17%;0分者:0.40%
  本题得分率高,极少出现一分不得现象,但往往答得不全面,造成失分。
  正确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俞伯牙”句1分。“钟子期”句3分,“感应”、“领悟”两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只答“知音难觅”的,给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情思也可写成思绪、心情、心境、情怀。
  答案举例:
  ①因为知音难觅,而钟子期却能领悟和熟悉伯牙的情思。
  (讲评:答的是原文第八、九行,实际上只扣住了答案中的一个要点,即领悟情思,故只能得1分)
  ②钟子期感受俞伯牙的琴声丝毫不差,像从自己的心弦上飞翔出来。
  (讲评:答的是原文第七行,实际上只扣住了答案中的一个要点,即感应琴声,故只能得1分)
  ③钟子期神奇地领悟俞伯牙的情思,如同他的化身一样。
  (讲评:同①,只抓住一个要点,只得1分。)
  ④因为俞伯牙弹出的乐曲钟子期能够得以体会,并听出俞伯牙的心思。
  (讲评:本题答题要点是从理会琴声,听出心思,感受心境,体验心情去考虑,进而点出俞伯牙的琴声的变幻无穷或神秘莫测,方能得满分。故这个答案得3分)
  ⑤因为只有钟子期能够理解俞伯牙的琴声的感觉。
  (讲评:只答对一点,得一分,因语句不通,扣1分,故得0分)
  
  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满分者:7,80%;4分者:7.86%;3分者:16.64%;2分者:33.06%;1分者:4.50%;0分者:30.20%
  本题失分率高,得满分者极少,综合能力较差是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答对第(1)点给2分,答对第(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第(1)点“神往和渴求知音”与“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答出一句给1分。第(2)点可变通为“古书多有记载”、“人们广为传诵”。
  答案举例:
  ①唐代的孟浩然,反复感叹“知音难觅”的感情。
  (讲评:未扣住任何要点,得0分)
  ②关于知音的传说,深深地珍藏在每个华夏子女的心坎里。
  (讲评:原文第一句,与答案稍有联系,得1分)
  ③知音促使人们反复回味咀嚼,引发诗人的兴致。
  ④知音促使人们赶快行动为之而奋斗一生,将自己的美丽和高尚留在心底。
  ⑤关于知音的传说,有时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人赶快付诸行动。
  (讲评:③④⑤与答题要点不紧扣,得0分)
  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知音。
  (讲评:与渴求知音接近,可得1分)
  ⑦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在中国人民当中广为流传。
  (讲评:与人们广为传诵接近,给2分)
  
  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满分者:18.69%;3分者:23.52%;2分者:29.40%;1分者:27.69%;0分者:0.70%
  本题得分率较高,错者主要是未答出第(2)点中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正确答案:(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第(1)点只答第一句给1分,加上第二句给2分,只答“用琴声熏陶(获得、引出)更多知音”给1分,如果答出“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寻觅)更多的新知音”,给2分。第(2)点中只答“不应轻易放弃技艺”或“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给1分。
  答案举例:
  ①因为俞伯牙如果能不断奏出震憾心灵的音乐,包含对知音的悲歌,同时美丽动人的乐曲又能出心心相印的知音,所以唐突地劝慰。(1分)
  ②美丽的乐曲,有可能会熏陶出更多的知音,让人们理解智慧的灵魂和情感的丰盈值得尊重,如果弹不出肯定找不到心心相印之人,另外,对艺术必须不懈地追求下去,不能沉沦和动摇。(2分)
  ③希望用乐曲让人们理解灵魂与丰盈的情感,令人怀念尊敬,从而熏陶出更多的知音。(1分)
  ④轻易放弃是严重的损失,继续创作会有更多知音。(符合不应放弃,寻求知音两点,给3分)
  22题:
  正确答案:A、E
  满分者:56.90%;2分者:35.30%;0分者:7.80%
  普遍得分率高,失分原因:分不清干扰源和正确信息。
  答题思路:
  先“整体阅读”,大体浏览一二遍,了解文章话题、写作对象,这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也易忽略。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知音)和出处题干认真审题,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首括句、小结句、过渡句、关键句、重要关联词、经常出现的词语,注意摘取观点。(如第22题的解答)。
  具体题目,要注意题目涉及的范围;局部题,到有效搜索区域去寻找。(如19和21题)
  遇到提示性、干扰性都很强的客观题,要善于排除干扰源,利用提示,提高防范意识。自然科学类及社科类文段答题更见客观性,故更应重视所列选项的表述,要准确、全面地进行选择。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