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模拟试题(四)
作者:赵 光
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④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注]①阴贼:内心狠毒残忍。②若:或者。③嚼:把酒喝干。④践更:按期轮到服徭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 矜:骄傲。
B.非其任,强必灌之 任:能力。
C.解使人微知贼处 微:稍微。
D.乃阴属尉史曰 属:布置。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良乃人,具告沛公
D.解遣人问其名姓
此其志不在小
1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其任,强必灌之 称代前文与解姊子饮之人。
B.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称代前文的解姊子。
C.解出入,人皆避之 称代前文的郭解。
D.怪之,问其故 称代前文的郭解。
1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的一组是
①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②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③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④解出入,人皆避之
⑤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⑥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解的外祖父是有名的占卜师。父亲因行侠触犯法律,被处死刑。郭解少年时也好行侠,为友报仇不惜拼命。他动辄杀人,干尽违法之事,遇到急难之事却常因命运的关照而逃脱。
B.郭解后来性格、行为都有大的转变。他乐善好施,扶危救困,做了好事又不求回报,受到少年的仰慕。但是他狠毒残忍的性格并没有改变。
C.郭解的外甥倚仗舅舅的势力欺负别人,被人杀死。郭解的姐姐愤怒地指责他不及时捉拿凶手。郭解派人捉住凶手,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又不徇私情。放走了凶手。
D.邑中有人敢于对郭解不敬,激怒了郭解的手下。郭解却认为能否得到别人的尊敬,归根到底要靠自身的道德修养。他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终于赢得了对方的尊敬。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和晋陵①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乌,睛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襟。
[注]①晋陵:即今江苏常州。②古调:指陆丞的诗。
古人在评论这首诗时,特别推重“偏惊物候新”一句。这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中间四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诗人是怎样通过写景抒发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两小题)(4分)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鲁迅路口(节选)
张承志
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座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向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